颂(其一)

密坐研穷省细微,到头须是自忘机。

应无祖佛能超越,岂有冤亲更顺违。

历历孤明犹认影,巍巍独步尚披衣。

翻嗟会得昭灵者,也道寻师得旨归。

形式: 偈颂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颂(其一)》由宋代诗人陈易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生的真谛与修行的奥义。

首句“密坐研穷省细微”,描绘了一种深入细致的思考状态,如同在密室中潜心研究,力求洞察事物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专注与深入的探索精神,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追求的执着。

接着,“到头须是自忘机”一句,表达了最终的目标在于自我超越,摒弃一切机巧与算计,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自由。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期许,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理解。

“应无祖佛能超越,岂有冤亲更顺违”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境界。认为即便是祖师大德也无法完全超越自我,更不用说对待冤亲债主时还能保持公正与慈悲。这句话强调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内在的挑战。

“历历孤明犹认影,巍巍独步尚披衣”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个体的修行比作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即使孤独前行,也要保持清醒与警觉。同时,独自行走于修行之路上,仍需披戴法衣,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与责任。

最后,“翻嗟会得昭灵者,也道寻师得旨归”表达了对那些能够真正领悟生命真谛之人的赞叹。他们不仅找到了内心的光明,还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最终得以回归真正的自我。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刻的哲思和形象的比喻,探讨了人生修行的真谛,鼓励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心灵的升华。

收录诗词(4)

陈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二)

个中端的有谁知,知者归来到者稀。

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

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

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

形式: 偈颂

游石所题于轩壁

酒吸阳春入肺肠,茶罢清风生肘腋。

安知石所洞中人,不是武陵溪上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陌]韵

答有需禅师

年来多病爱栖禅,宝鉴慵将照丑妍。

却忆南湖孤顶月,定回金磬落岩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石门歌

吾结草庵蔡溪侧,四顾峰峦皆峭壁。

石门千仞锁天津,来者欲登那措足。

住此庵中是何缘,不诗不颂亦不禅。

饥来苦菜和根煮,叠石为床困即眠。

日照诸峰阴羃羃,负暄孤坐情何适。

驯伏珍禽趁不飞,猿猱扪我衣中虱。

闲支瘦筇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

披云入草不辞劳,逢人打破修行窟。

或停松,或坐石,静听溪泉漱鸣玉。

源深洞邃来不休,声声奏尽无生曲。

杂羽流商谁辨的,五音六律徒敲击。

有时乘兴上高峰,大笑狂歌天地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