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得道凡百岁,烧丹惟一身。
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
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
何由睹颜色,挥手谢风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名为《寄焦锡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情感。
"得道凡百岁,烧丹惟一身。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
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道家的修炼之道有深刻体会,通过长期的修行和内心的净化,最终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烧丹"是指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即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而"惟一身"则表明诗人追求个人精神层面的升华。"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则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每天都能亲睹那神秘的"三花"(象征着高洁和超凡脱俗),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合一、心境清朗的生活状态。
"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接下来的几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都是形容山林之中的宁静与神秘,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深层次生命力的感受。而"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则明确表示出诗人认为山中人的生活状态远胜过尘世间的凡尘百态。
"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何由睹颜色,挥手谢风尘。"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仙界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超然。"仙境若在梦"和"朝云如可亲"都是一种比喻,通过比较来强调那种境界既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何由睹颜色,挥手谢风尘"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世俗生活的看破和放下,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山中隐居生活,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高洁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情感。
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閟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
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
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
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
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
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
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
汉家萧相国,功盖五诸侯。
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
君为禁脔婿,争看玉人游。
荀令焚香日,潘郎振藻秋。
新成鹦鹉赋,能衣鹔鹴裘。
不惮轩车远,仍寻薜荔幽。
苑梨飞绛叶,伊水净寒流。
雪满故关道,云遮祥凤楼。
一身轻寸禄,万物任虚舟。
别后如相问,沧波双白鸥。
罗生殊众色,独为表华滋。
虽杂蕙兰处,无争桃李时。
同人趋府暇,落日后庭期。
密叶散红点,灵条惊紫蕤。
芳菲看不厌,采摘愿来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