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远山高树思悠哉,重倚危楼尽一杯。

谢守已随徵诏入,鲁儒犹逐断蓬来。

地寒谩忆移暄手,时急方须济世才。

宣室夜阑如有问,可能全望未然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远山和高树让我思绪飘渺,再次倚靠高楼,我举杯畅饮。
谢守已经随着朝廷的命令离去,鲁地的儒生仍然像断了根的蓬草般漂泊而来。
寒冷的土地让人徒然想起温暖的手,时局紧迫更需具备救世的才能。
如果宣室深夜有人询问,我是否还能保持初心,不被世俗磨灭。

注释

远山:远处的山峦。
高树:高大的树木。
悠哉:思绪飘忽不定。
重倚:再次倚靠。
危楼:高楼。
尽一杯:喝完一杯。
谢守:地方官员的名字。
徵诏:朝廷的征召。
鲁儒:鲁地的儒生。
断蓬:断了根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地寒:天气寒冷。
移暄手:带来温暖的手,比喻有能力改变困境的人。
济世才:救世的才能。
宣室: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朝廷。
夜阑:深夜。
如:如果。
全望:完全的期望。
未然灰:未被磨灭的初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远离山高树茂之地,独自倚靠危楼,举杯独饮的孤寂情景。诗中的“思悠哉”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远方事物的深长思念。而“谢守已随徵诏入,鲁儒犹逐断蓬来”则是说一些人如谢灵运因才华被征召入朝,而像孔子的后学者们依然在追寻着古人的足迹,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尊崇以及时代变迁中人们不同选择的态度。

“地寒谩忆移暄手”则是说冬日里回忆过去温暖时光的手,通过这种触感上的对比来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时急方须济世才”表达了诗人对于当下社会问题急需解决,以及期待有才能之人能为世间带来改变的迫切心情。

最后,“宣室夜阑如有问,可能全望未然灰”则是在夜深人静中,似乎有人向诗人提出疑问,而诗人却只能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未来的迷雾,希望能够洞见未来,但又感到前途渺茫,无从回答。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时世变迁、人才济世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安陆赠徐砺

灵蛇桥下水声声,曾向桥边话别情。

一榻偶依陈太守,三年深忆祢先生。

尘欺鬓色非前事,火爇蓬根有去程。

还把馀杯重相劝,不堪秋色背郧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岁除夜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早春巴陵道中

远雪亭亭望未销,岳阳春浅似相饶。

短芦冒土初生笋,高柳偷风已弄条。

波汎洞庭猵獭健,谷连荆楚鬼神妖。

中流菱唱泊何处,一只画船兰作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早春送张坤归大梁

萧萧羸马正尘埃,又送輶轩向吹台。

别酒莫辞今夜醉,故人知是几时回。

泉经华岳犹应冻,花到梁园始合开。

为谢东门抱关吏,不堪惆怅满离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