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寓兴二首(其二)》由元代诗人陈高所作,通过对比“花”与“兰蕙”的高洁与“萧艾”的卑微,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中道德沦丧的感慨。
首句“种花种兰蕙”,以“花”和“兰蕙”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灵魂,暗示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接着,“取士取君子”进一步强调了对真正德才兼备之人的推崇,希望社会能够选拔出真正的贤能之士来治理国家。
然而,“萧艾不馨香,小人混臧否”两句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在这里,“萧艾”比喻那些低劣、无德之人,它们虽生长在土地上,却毫无香气可言,象征着社会中充斥的小人之辈,他们混淆是非,败坏风气。这种现象与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诗人内心的不满和忧虑。
最后,“如何此芳草,零落在山林”一句,将“芳草”比喻为贤者或君子,表达了对这些人才被埋没在山林间的无奈和痛惜。同时,也暗含了对古代贤者的怀念,因为“古人不可见”,只能通过历史文献来了解他们的事迹,而无法亲眼见到他们的风采,这更增加了诗人的哀伤之情。
“悠悠伤我心”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对于贤者被埋没的深深遗憾和对古代贤者的无限怀念。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