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志空上人

了了在心中,南宗与北宗。

行高无外染,骨瘦是真容。

饭野盂埋雪,禅云杖倚松。

常修不住性,必拟老何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内心清澈明了,不分南宗北宗的界限。
行为高尚无世俗沾染,形体消瘦方显真实面貌。
在雪地中掩埋餐食用的碗,依靠松树参禅如云般自在。
常常修行不执着于自我,终老何处山峰又有何计划。

注释

了了:清澈明了。
心中:内心。
南宗:佛教禅宗的一派,这里泛指不同的宗教或思想流派。
北宗:与南宗相对,同样泛指不同的宗教或思想流派。
行高:行为高尚。
无外染:没有外界的污染或影响。
骨瘦:形容人非常瘦削。
真容:真实的面貌或本质。
饭野盂:在野外用餐的碗。
埋雪:埋在雪中。
禅云:禅定如同浮云,比喻自在。
杖倚松:依靠着松树的手杖。
常修:经常修行。
不住性:不执着于自我的本性。
必拟:必定计划或打算。
老何峰:在哪个山峰终老。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许棐的作品,名为《赠志空上人》。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表达自己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体悟。

"了了在心中,南宗与北宗。" 这两句开篇便指出了禅宗修行的关键在于内心的顿悟,而非外在的争论。南宗和北宗是中国佛教禅宗早期的两个流派,分别以惠能和神秀为代表。这两句话表明了诗人对禅宗不分南北,重在个人觉悟的看法。

"行高无外染,骨瘦是真容。" 这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修行者的境界,他们的心性如同高远的山峰,不为尘世所染污,而他们的身体可能因修行而变得瘦弱,但这种瘦弱正是他们内在真实面貌的体现。

"饭野盂埋雪,禅云杖倚松。"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领取自然赐予的生活,以及他在修行中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情景。这里的“饭”指的是野外简单的饮食,“盂”则是古代用来盛放东西的器具,这里用以表达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禅云”、“杖倚松”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进行禅修的情形。

"常修不住性,必拟老何峰。"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勉励和期许。在这里,“常修”指的是持续不断的修行,“不住性”则是达到一种超越世俗、不再执着于任何形式或状态的心境;“必拟老何峰”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像禅宗中的高僧般,终其一生都保持这种清净和超脱的状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传递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禅意,也展现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深刻理解与个人修为的追求。

收录诗词(155)

许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 字:文化

相关古诗词

赠栖白上人

闲身却不闲,日日对天颜。

已住城中寺,难归海上山。

诗传华夏外,偈布市朝间。

欲问空门事,空门岂有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雕阴道中作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

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

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

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汴河十二韵

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

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

直断平芜色,横分积石流。

所思千里便,岂计万方忧。

首甚资功济,终难弭宴游。

空怀龙舸下,不见锦帆收。

浪倒长汀柳,风欹远岸楼。

奔逾怀许竭,澄彻泗滨休。

路要多行客,鱼稀少钓舟。

日开天际晚,雁合碛西秋。

一派注沧海,几人生白头。

常期身事毕,于此泳东浮。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闻蝉十二韵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

初离何处树,又发去年声。

未蜕唯愁动,才飞似解惊。

闻来邻海徼,恨起过边城。

骚屑随风远,悠扬类雪轻。

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

互默疑相荅,微摇似欲行。

繁音人已厌,朽壳蚁犹争。

朝士严冠饰,宫嫔逞鬓名。

乱依西日噪,多引北归情。

筱露凝潜吸,蛛丝忽迸萦。

此时吟立者,不觉万愁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