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

记微波小榭,五柳名园,风月徜徉。

小筑临流屋,有牡丹国色,桂子天香。

鼓○一朝仓卒,松菊顿荒凉。

想赉砚楼高,归云洞古,总付沧桑。金阊。

更回首,只蔓草荒烟,碎瓦颓墙。

碧血埋何处,叹苍头黄耳,都化磷光。

即今燕飞重到,难认旧雕梁。

待更葺香泥,金狮巷口空夕阳。

形式: 词牌: 忆旧游

鉴赏

这首《忆旧游》是清代诗人俞樾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逝去岁月的深深怀念。

“记微波小榭,五柳名园,风月徜徉”,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宁静雅致的画面,微波荡漾的小榭与五柳环绕的名园,风月相伴,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下来,“小筑临流屋,有牡丹国色,桂子天香”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优美,牡丹的国色天香与桂子的香气扑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鼓○一朝仓卒,松菊顿荒凉”则转折至历史的变迁,朝代更迭,昔日的繁华瞬间变为荒凉,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想赉砚楼高,归云洞古,总付沧桑”,诗人想象着那些曾经辉煌的地方如今已成过往,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金阊。更回首,只蔓草荒烟,碎瓦颓墙”,金阊之地,如今只剩下蔓草、荒烟、碎瓦、颓墙,昔日的繁华与荣光已不复存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碧血埋何处,叹苍头黄耳,都化磷光”,这里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悲剧相结合,碧血的埋藏之处无从知晓,苍头黄耳(指普通人)的生灵也化为磷光,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同情与哀思。

最后,“即今燕飞重到,难认旧雕梁。待更葺香泥,金狮巷口空夕阳”,燕子再次飞回,却难以辨认旧时的雕梁画栋,只能等待修复香泥,金狮巷口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寂寥。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425)

俞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 字:荫甫
  • 籍贯:浙江德清
  • 生卒年:1821-1907

相关古诗词

烛影摇红

乞巧才过,又看霜月匆匆度。

烛奴灯婢早安排,专等斜阳暮。净扫梧桐院宇。

谢天公、收回阵雨。小儿伶俐,先把年华,闲中偷数。

香雾缤纷,夜阑摇曳芙蓉炬。

星星明灭晚风前,烛泪浓如许。何必名山净土。

供香花、家家笑语。两年月小,小作生辰,明年重补。

形式: 词牌: 烛影摇红

催雪

黑暗泉台,青对漆灯,骤被黄头惊觉。

讶旦暮千年,未来先料。

七义荒原怅望,问旧鹤、何时归华表。

阿咸多事,数行古墨,感人幽抱。人杳。更凭吊。

想醉尉风流,玉楼归早。只曙后、星孤黛描京兆。

官舍相依有弟,叹白发、青裙垂垂老。

剩片石、谶语流传,恰与武强同调。

形式: 词牌: 催雪

高阳台

早岁诗歌,中年笺注,句消钟鼎旂常。

俎豆名山,平生两瓣心香。

遗经独抱司农注,附千秋、高密门墙。

更倾心、白傅风流,长庆篇章。

礼堂犹幸留遗像,其香山居士,须鬓苍浪。

妙墨摩来,真教素壁生光。

云楣待仿箫斋例,论高名、郑白相当。

待他年、侨札周旋,再证行藏。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庆春宫

环堵三间,东西相向,读书静坐都适。

邺架图书,欧斋钟鼎,米船书画环集。

兴阑神倦,又清对、蒲团即栗。

古今逆旅,天地蘧庐,有斯安宅。个中妙处难言。

从有观无,以儒参佛。

排日工夫,按时蚤暮,兼或抡流双只。

此乡终老,算吾辈、区区愿毕。

空山寂寞,更进竿头,两途归一。

形式: 词牌: 庆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