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鸡食蝗

居贫得田不百亩,天赐时雨苗氤氲。

迟明当熟晚未刈,灾蝗夜至如惊军。

秋风吟茅雨洗瓦,叶上穗落青纷纷。

常嫌莎鸡聒麦垄,纺车细掉喧晨昏。

莎鸡可怜尔吻利,驱蝗逐蝻群披分。

岂惟秋蝉畏螳斧,蝗亦为尔森跳奔。

天下灾蝗凡几郡,安得尔辈盈千群。

扬眉振羽如屯云,尔虽强聒谁烦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晁补之创作,名为《莎鸡食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莎鸡与蝗虫之间的生态互动,以及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首句“居贫得田不百亩,天赐时雨苗氤氲”,描绘了贫瘠的土地上,一场及时的雨水带来了生机,庄稼在氤氲的雾气中茁壮成长。然而好景不长,“迟明当熟晚未刈,灾蝗夜至如惊军”描述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夜晚,成群的蝗虫像军队一样突然来袭,破坏了即将成熟的庄稼。

接着,“秋风吟茅雨洗瓦,叶上穗落青纷纷”描绘了秋风萧瑟,雨水洗涤着屋顶,而庄稼的穗子却在风雨中纷纷掉落,一片凄凉景象。诗人又提到“常嫌莎鸡聒麦垄,纺车细掉喧晨昏”,表达了对莎鸡叫声的厌烦,认为它们扰乱了农事的宁静。

然而,诗人并未一味贬低莎鸡,而是转向对其作用的肯定:“莎鸡可怜尔吻利,驱蝗逐蝻群披分”。莎鸡以其尖锐的喙,不仅驱赶着蝗虫,还捕食其他害虫,保护了庄稼。诗人进一步指出,莎鸡的存在,不仅让秋蝉免于螳螂的威胁,也使蝗虫感到恐惧,四处逃窜。

最后,“岂惟秋蝉畏螳斧,蝗亦为尔森跳奔。天下灾蝗凡几郡,安得尔辈盈千群。扬眉振羽如屯云,尔虽强聒谁烦闻。”诗人感慨,莎鸡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们的存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至关重要。他希望有更多的莎鸡能够出现,帮助抵御灾害,保护农田。莎鸡振翅飞翔,如同聚集的云朵,虽然它们的声音可能被忽视,但其贡献却是不可小觑的。

整首诗通过对莎鸡与蝗虫之间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思。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和胡戢七首(其一)

达则经纶隐著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坐进庵

海鱼水击三千里,决起还须九万程。

坐进庵中才一步,初无行处若为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初上安仁滩清见毛发其中奇石五色可掇拾也从县令借图经溪曰云锦溪村曰玉石村

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清滩。

秋晴云锦溪中过,玉石瑰奇一万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读蔺相如传赠李甥师蔺

蚩蚩六国共忧秦,独有相如智不群。

完璧东归何足道,最贤能下怒将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