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
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林景象。"兹山信岑寂"一句,设定了一种隐逸之境,山中既深且静谧。紧接着的"阴崖积苍翠"则表现出山中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水流和岩石,只要有一种意境就足够了。这里体现出诗人的审美情趣,即便于简约之中寻找意涵。
接下来的"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则是说只有亲近自然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氛围,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体验到这份美好。这里的"孰知"表达了一种对现代人的感慨,似乎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领略大自然的韵味。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则继续描绘了山中的景色,池水映射出树木的倒影,而微风吹过,池面轻轻摇曳。林间透出的阳光柔和而又清新,是刚刚下过雨后的景象。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这两句则转向诗人自己的感受,他坐在山中,用草垫着腮帮子,完全沉浸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之中,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
最后的"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表达出诗人虽然还不能长久驻足,但也愿意暂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构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佳作。
不详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翠黛嚬如怨,朱颜醉更春。
占将南国貌,恼杀别家人。
粉汗沾巡盏,花钿逐舞茵。
明朝绮窗下,离恨两殷勤。
后主亡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玄英遵中川,帆影严云结。
青山秀长松,森若锦罽列。
江蒲见居人,送寒鼓声咽。
客子远行迈,都忘换时节。
江上北风多,江岸芦花折。
日暮随罛师,渔灯遥明灭。
舟系危矶畔,登高瞰大荒。
雁声来浦溆,鸟影下帆樯。
桧柏虚笼月,菰芦远受霜。
客游惊岁暮,无计理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