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平明跨马晚方归,偃仰行窝早见几。
馀子祗宜床下卧,诗人顿觉眼中稀。
堂堂白璧埋黄壤,冉冉缁尘染素衣。
得酒便须开口笑,雪畦紫芋胜秋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雪后的宁静景象,诗人平明时骑马外出,晚上归来时看到几个行窝。室内的馀子安适地躺在床下,让诗人感到眼中模糊不清。这幅场景中,堂堂的白璧(可能指雪或月光)埋藏于黄土之中,冉冉的尘埃沾染了素衣。诗中的意境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享受自然之美的心态。而最后一句,则传递出诗人在得酒之后,便开怀畅饮的欢愉情景,以及对雪后紫芋(一种蔬菜)的赞赏,显示了诗人对生活小确幸的欣赏。整首诗语言简洁优美,意境清新脱俗,体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风格。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琴书笔砚伴閒身,斗室依然不觉贫。
野犬自来能吠雪,土牛此去且迎春。
一毡辗转衾无絮,四壁凄凉甑有尘。
昨夜东风先破冻,江梅冷眼笑何人。
素琴挂壁已多时,政尔难逢钟子期。
腹有精神方学道,面无尘土始言诗。
山童隔壁沽村酝,田叟登门送墓碑。
小市饥氓争籴米,青州太守可能知。
渊明白发满头生,肯赋閒情未老成。
自笑冷官租屋住,每因来使出郊迎。
横经空忝先生号,解印仍呼处士名。
惟有溪干隐君子,知予的的愿归耕。
三门当驿道,四壁启僧房。
颇有千竿竹,能令六月凉。
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
岸曲盘涡急,人言古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