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庵塔有双桐作此寄因侄

十年不扫先师塔,闻有双桐护石根。

多宝佛应分半座,主林神对现前身。

诗成坐对南州祖,写寄山中玉涧因。

他日就阴当缚屋,岁时香火愿为邻。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云庵塔有双桐作此寄因侄》。诗中描绘了诗人对于云庵塔内双桐的深情赞美与寄托之情。

首句“十年不扫先师塔”,以时间的跨度强调了诗人对先师塔的敬仰与怀念,十年未动,可见其庄重与肃穆。接着“闻有双桐护石根”一句,引入了自然界的元素,双桐守护着塔下的石根,赋予了塔以生命力和生机,象征着传承与庇护。

“多宝佛应分半座,主林神对现前身”两句,运用了佛教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信仰的虔诚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塔内的神圣与庄严。多宝佛与主林神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成坐对南州祖,写寄山中玉涧因”则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与情感表达,他坐在塔前,面对着南州的祖师,将心中的情感化为文字,寄给山中的玉涧,传递着对先师的敬仰与对后辈的关怀。

最后,“他日就阴当缚屋,岁时香火愿为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愿景,期待在塔荫下建造居所,每年都能前来祭拜,与塔成为邻居,以此来表达对先师的永恒纪念与敬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与信仰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充满哲思与人文情怀的作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中秋对月

好天凉夕病衰馀,散步中庭瘦策扶。

禅客相逢宿山寺,玉轮同看上云衢。

十分归思悬江国,一半秋光入鬓须。

草露湿衣香雾重,更将毛骨洗冰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至上高谒李先甲会渊才德修

先甲志大性重迟,是中可筑平生基。

心期功名定不赦,未识所与游从谁。

渊才人间汗血骥,德修天上麒麟儿。

知君怀中有卿相,探手但未忙取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次韵睿廓然送僧还东吴

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

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

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

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莹上人游衡岳

紫盖峰头楼阁生,朱灵洞口水云晴。

盘空路作惊蛇去,落日人如冻蚁行。

重郭老师今健否,藏年珍木但闻名。

定应自扫岩边石,时发披云啸月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