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祓禊亭中自渐低,昔人行处草萋萋。
多情最是山阴鸟,啼向春风满会稽。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王恭在兰亭祓禊亭中所见所感。"祓禊亭中自渐低",他站在亭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时光的流逝,仿佛亭子也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昔人行处草萋萋",诗人联想到古人曾在此地活动,如今只有茂盛的草丛见证了岁月的更迭。
"多情最是山阴鸟,啼向春风满会稽",这里的"山阴鸟"可能是指特定的鸟儿,它们在春风中鸣叫,声音充满情感,似乎在歌唱着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眼前景色的感慨。这种情景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兰亭为背景,通过写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古迹的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沧桑感。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蜀鸟啼来口血深,染成花萼满空林。
芳魂不逐风吹散,还向天涯醉客心。
白云深处磬声微,祗树林幽映竹扉。
几度月明禅榻夜,洞?溪鹤也忘机。
一别青山音问稀,白云流水思依依。
不知老鹤巢边树,几度开花几度飞。
洞门一径入烟霞,九曲溪泉绕洞斜。
铁笛一声山月冷,独骑黄鹤问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