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念奴娇

海山缥缈。算人间自有,移来蓬岛。

一粒粟中生倒景,日月光融丹灶。

玉洞分春,雪巢不夜,心寂凝虚照。

鹤溪游处,肯将琴剑同调。

休问挂树瓢空,窗前清意,赢得不除草。

只恐渔郎曾误入,翻被桃花一笑。

润色茶经,评量山水,如此闲方好。

神仙陆地,长房应未知道。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海上的山峦若隐若现,看来人世间也有这样的仙境,是从蓬莱仙岛移来的。
在一颗谷粒中显现倒影的奇观,日月光芒照耀着炼丹的炉灶。
玉洞里春意盎然,雪巢永不入夜,内心宁静,只有虚无的光辉映照。
在鹤溪游玩的地方,谁会愿意与琴剑相伴,追求世俗的和谐?
不必再问那挂在树上的空瓢,窗前的清静心意,让我宁愿不除杂草。
只怕渔夫曾经误入此地,反被盛开的桃花逗笑了。
我只想沉浸在这悠闲的时光中,润色茶经,品味山水之美。
这如神仙居住的境地,长生房或许还不知晓。

注释

缥缈:形容模糊不清、若隐若现。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
倒景:倒影,这里指奇异景象。
丹灶:炼丹的炉灶,象征修炼场所。
心寂:心境平静。
挂树瓢:比喻空无一物。
不除草:保持自然状态,不加修剪。
渔郎:渔夫。
桃花一笑:以桃花的开放欢笑比喻渔夫的意外发现。
茶经:关于茶艺的典籍。
长房:道教中对仙人的尊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状态。

"海山缥缈"一句,以宏大的视角展开画面,让人感受到天地之间的辽阔与神秘。紧接着的"算人间自有,移来蓬岛",则表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转移到一个虚构的蓬莱仙岛上。

在这片仙境中,一粒粟中可以生出倒影,日月光融丹灶,玉洞分春雪巢不夜,这些意象都营造了一种超自然、脱离凡尘的奇妙景象。诗人心灵的寂静与凝虚,更是这种仙境氛围下的内在体验。

"鹤溪游处,肯将琴剑同调"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生活艺术化处理的态度,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视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素材,从而达到了琴剑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

"休问挂树瓢空,窗前清意,赢得不除草"这几句,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领悟和享受。即使是最简单的自然景象,也能给予诗人无尽的灵感和满足。

最后,"只恐渔郎曾误入,翻被桃花一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可能误入这片仙境而破坏其纯净的一丝担忧。而"润色茶经,评量山水,如此闲方好"则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肯定和赞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理想化的自然景观和超凡脱俗的心灵世界,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与生活艺术化追求的向往。

收录诗词(301)

张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字:叔夏
  • 号:玉田
  • 生卒年:1248年-1320年

相关古诗词

壶中天/念奴娇.赋秀野园清晖堂别本作为陆义斋赋清(其二)晖山堂

穿幽透密,傍园林宴乐,清时钟鼓。

帘隔波纹分昼影,融得一壶春聚。

篆径通花,花多迷径,难省来时路。

缓寻深静,野云松下无数。

空翠暗湿荷衣,夷犹舒啸,日涉成佳趣。

香雪因风晴更落,知是山中何树。

响石横琴,悬崖拥槛,待月慵归去。

忽来诗思,水田飞下白鹭。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壶中天/念奴娇.白香岩和东坡韵赋梅

苔根抱古,透阳春、挺挺林间英物。

隔水笛声那得到,斜日空明绝壁。

半树篱边,一枝竹外,冷艳凌苍雪。

淡然相对,万花无此清杰。

还念庾岭幽情,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

寂寂西窗闲弄影,深夜寒灯明灭。

且浸芳壶,休簪短帽,照见萧萧发。

几时归去,朗吟湖上香月。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壶中天/念奴娇.送赵寿父归庆元

奚囊谢屐。向芙蓉城下,□□游历。

江上沙鸥何所似,白发飘飘行客。

旷海乘风,长波垂钓,欲把珊瑚拂。

近来杨柳,却怜浑是秋色。

日暮空想佳人,楚芳难赠,烟水分明隔。

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声消得。

故国荒城,斜阳古道,可奈花狼藉。

他时一笑,似曾何处相识。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壶中天/念奴娇.咏周静镜园池

万尘自远,径松存、彷佛斜川深意。

乌石冈边犹记得,竹里吟安一字。

暗叶禽幽,虚阑荷近,暑薄迟花气。

行行且止,枯瓢枝上闲寄。

不恨老却流光,可怜归未得,翻恨流水。

落落岭头云尚在,一笑生涯如此。

树老梅荒,山孤人共,隔浦船归未。

划然长啸,海风吹下空翠。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