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作

东蒙镇海沂,合沓馀百里。

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

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

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

微明绿林际,杳窱丹洞里。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

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轨。

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

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

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仕。

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

形式: 古风

翻译

东蒙山临大海,与沂水相接绵延百里。
秋季清爽,雾霾消散,山崖陡峭直入云天。
公务繁忙,往返劳顿,暂且停下脚步登山攀爬。
即将到达人迹罕至之地,意外发现内心宁静的奥秘。
云雾中夹杂着彩虹,松涛声混杂着风和水声。
微弱的光线穿透绿林,深远的洞穴里幽暗神秘。
偶尔能听到仙鸟鸣叫,但仙人身影难以捕捉。
这里深邃而玄妙,古代贤者也曾停留。
你已远离尘世纷扰,追随高尚的足迹。
大道深远,怀古之情永不减退。
白鹿曾多次游历,黄精又怎能比拟。
然而我仍被世俗牵挂,家业重于诗书。
年轻时一心向学,壮年时追求仕途功名。
正忙于追求桂林般的声誉,无暇欣赏桃花源之美。
年终之际期待再次探寻,羡慕那隐居的仙人生活。

注释

东蒙:地名, 山名。
沂:河流名。
氛霭:雾气。
崖崿:山崖。
云气:云雾。
绿林:茂密的树林。
杳窱:深远、幽暗。
仙鸟:神话中的神鸟。
羽人:仙人。
贤达:有德行有才识的人。
子:对人的尊称。
捐俗纷:舍弃世俗的纷扰。
遐轨:高尚的道路。
蕴真:蕴含真理。
黄精:传说中的仙草。
书史:书籍和历史。
桂林:比喻美好的名声。
桃源:桃花源,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岁暮:年底。
羡门子:指隐居的高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秋天游历蒙山时的所见所感。开篇四句“东蒙镇海沂,合沓馀百里。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描述了蒙山雄伟的景象,山势连绵,气候清朗,山峰隐藏在云雾之中,与天相接。

接着“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劳累和欣喜,偶然发现一处隐秘的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寄托或是精神上的慰藉。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微明绿林际,杳窱丹洞里。”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蒙山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松声与风水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那些仙鸟和羽人的传说似乎就在这片深邃之地中得以实现,而古代贤达之人也曾在此驻足。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轴。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诗人提到自己仍然沉迷于世俗纷扰,但心中却对远古的仙道和高洁的情操有所向往。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这里的白鹿和黄精都是传说中的灵物,诗人通过这两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自然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仕。”诗人意识到自己仍然被世俗的纷争所束缚,同时也提到了个人的学问和仕途,但这些都未能让他心满意足。

“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也对那未曾经历过的桃花源生活表示出一种无限向往,同时也期待着岁月将至时能重新寻找那种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传说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束缚的不满,以及对于超脱凡尘、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切渴望。

收录诗词(29)

萧颖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赵载同游焦湖夜归作

□□将泽国,淜腾迎淮甸。

东江输大江,别流从此县。

仙尉俯胜境,轻桡恣游衍。

自公暇有馀,微尚得所愿。

拈引间翰墨,风流尽欢宴。

稍移井邑闲,始悦登眺便。

遥岫逢应接,连塘乍回转。

划然气象分,万顷行可见。

波中峰一点,云际帆千片。

浩叹无端涯,孰知蕴虚变。

往游信不厌,毕景方未还。

兰□烟霭里,延缘蒲稗间。

势随风潮远,心与□□闲。

回见出浦月,雄光射东关。

悠然蓬壶事,□□□衰颜。

安得傲吏隐,弥年寓兹山。

形式: 古风

江有归舟三章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之子言旋,嘉名孔修。

扬于王庭,允焯其休。舟既归止,人亦荣止。

兄矣弟矣,孝斯践矣。称觞燕喜,于岵于屺。

彼游惟帆,匪风不扬。有彬伊父,匪学不彰。

予其怀而,勉尔无忘。

形式: 四言诗

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其二)

仙源佛窟有天台,今古嘉名遍九垓。

石磴嵌空神匠出,瀑泉雄壮雨声来。

景强偏感高僧住,地胜能令远思开。

一等翘诚依此处,自然灵贶作梯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其三)

智泉福海莫能逾,亲自王恩运睿谟。

感现尽冥心境界,资持全固道根株。

石梁低翥红鹦鹉,烟岭高翔碧鹧鸪。

胜妙重重惟祷祝,永资军庶息灾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