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后作

大道不居谦,八荒安苟得。

木中不生火,高殿祸顷刻。

谁将白帝子,践我礼义域。

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

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

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

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

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

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

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

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

一马渡空江,始知贤者贼。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翻译

大道无需谦逊,八方安宁怎能轻易得来。
木头中不会自燃火焰,高大的殿堂转眼间就会带来灾祸。
是谁让白帝之子,侵犯了我们的礼仪之地。
空有拔山之力,妄图夺取天地的恩赐。
轵道之人不再回头,英勇之士的消息断绝。
父母的遗骨化为柴薪,虫蛇自相残食。
宝鼎搅乱阴阳秩序,连鬼神的力量也被耗尽。
东方郊野龙血淋漓,九州大地笼罩着阴沉的色彩。
鼙鼓震碎日月双辉,邪星在中国上空闪烁。
祭祀的圆丘不见日月,广阔的原野迷失了方向。
徒然流尽人的鲜血,神器的意志始终不变。
一匹马横渡空荡江面,这才明白贤者也可能成为盗贼。

注释

八荒:指天下四方。
顷刻:极短的时间。
白帝子:可能象征权势或不祥之物。
拔山志:形容极大的力量和决心。
轵道:古代道路名。
神器:古代象征权力的重要器物。
贤者贼:贤能之人也可能做出邪恶之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末世乱象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诗中“大道不居谦”、“八荒安苟得”两句,表明了正义已失,天下混乱,人们只求苟且偷生。“木中不生火”、“高殿祸顷刻”则形象地描写了即便是最坚固的东西也无法避免灾难的到来。

“谁将白帝子,践我礼义域”一句,诗人以神话中的“白帝子”为喻,表达对侵犯自己国家和文化传统的愤慨。而“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则显示了强者的暴行,他们虽然有拔山的豪气,但最终却是徒劳无功,只能引起天道的不满。

接下来的“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两句,形容战乱中使者无法归来,勇士们也失去了联系,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隔绝和信息中断。紧接着,“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这一残酷的场景,则揭示了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和道德崩溃。

“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一句,借用古代祭祀之器“鼎”来比喻天地间的混乱,以及由此引发的超自然力量的消耗。下文“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则以龙的出现和大地变色的神话象征,暗示着灾难的到来。

诗的后半部分,“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两句,再次通过天象的异常来预兆国家将要面临的灾难。随后的“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则描绘出一个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常轨的混乱场景。

最后,“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一句,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质的谴责,以及对于那些沾满鲜血的工具最终无法被宽恕的深刻认识。而“一马渡空江,始知贤者贼”则通过一个隐喻性的画面揭示出,在这乱世之中,即便是贤明之人也难免沦为盗贼。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道德沦丧的哀叹,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收录诗词(110)

曹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邺之。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才颖最佳。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 字:业之
  • 籍贯: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
  • 生卒年:约816~875

相关古诗词

读李斯传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形式: 古风

偶怀

开目不见路,常如夜中行。

最贱不自勉,中涂与谁争。

蓬为沙所危,还向沙上生。

一年秋不熟,安得便废耕。

颜子命未达,亦遇时人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寄监察从兄

我祖居邺地,邺人识文星。

此地星已落,兼无古时城。

古风既无根,千载难重生。

空留建安书,传说七子名。

贱子生桂州,桂州山水清。

自觉心貌古,兼合古人情。

因为二雅诗,出语有性灵。

持来向长安,时得长者惊。

芝草不为瑞,还共木叶零。

恨如辙中土,终岁填不平。

吾宗戴豸冠,忽然入西京。

怜其羽翼单,抚若亲弟兄。

松根已坚牢,松叶岂不荣。

言罢眼无泪,心中如酒酲。

形式: 古风

寄贾驰先辈

游子想万里,何必登高台。

闻君燕女吟,如自蓟北来。

长安高盖多,健马东西街。

尽说蒿簪古,将钱买金钗。

我祖西园事,言之独伤怀。

如今数君子,如鸟无树栖。

济水一入河,便与清流乖。

闻君欲自持,勿使吾道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