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风台

銮舆翠盖始东巡,隆准依然泗上身。

父老已非丰沛旧,尘埃谁识帝王真。

八千子弟空歌楚,百二河山竟去秦。

莫道四方须猛士,商山閒杀采芝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歌风台》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更迭、英雄末路的感慨。

首联“銮舆翠盖始东巡,隆准依然泗上身”,描绘了帝王东巡的情景,以“銮舆翠盖”象征帝王的尊贵与威严,而“隆准”则暗指帝王的相貌特征,此处巧妙地将帝王与历史上的刘邦相联系,通过“泗上身”暗示其起于微末,最终成就大业。

颔联“父老已非丰沛旧,尘埃谁识帝王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昔日的父老已非往日丰沛之地的旧人,世事沧桑,尘埃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帝王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这一联揭示了历史人物在时间长河中的模糊性,以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理解的局限性。

颈联“八千子弟空歌楚,百二河山竟去秦”,借用了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典故,通过“八千子弟”与“百二河山”的对比,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惋惜。项羽的八千子弟英勇善战却最终失败,而刘邦虽得天下,却也未能长久保有江山。这句诗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英雄与命运之间的纠葛。

尾联“莫道四方须猛士,商山閒杀采芝人”,以商山四皓为例,讽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商山四皓本是隐居的高人,却因时局需要被召入朝廷,成为辅佐新帝的重要力量。此联表达了对统治者只重武力、轻视文治的批评,同时也体现了对隐逸之士的尊重与欣赏。

整体而言,《歌风台》一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权力、英雄、历史变迁以及人才利用的独到见解,语言凝练,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海塘谣

田于何所,靳公之塘。公今何在,我田我耕。

昔公未来,潮齧我堤。浩浩洪流,浸我稻畦。

公之来兮志何壮,稽天之浸身以障。

楗以木,填以壤,隐然长虹横海上。

潮安流,田有秋,温人饱饭卧且收。

靳公靳公胡不留。

稽山摧,潮水歇,靳公之名乃可灭。

形式: 古风

燕巢叹

燕燕兮于飞,深深兮重闱。

朝捲帘兮放燕出,暮捲帘兮待燕归。

朝朝暮暮兮燕无我违,胡然兮一旦燕惊飞而不下,怅巢是而人非。

万里兮乌衣,去此兮畴依。

岂无连云画栋兮,诚不忍其故栖。

松楸郁郁兮京口之垄,逝将衔泥兮相孝子而营冢。

形式: 古风

五月七日陪祀泰陵二首(其二)

万方争睹励精辰,便殿从容召对频。

凭几似闻宣末命,属车无复望清尘。

志存二帝三王上,恨掩青山碧涧漘。

天地有形谁画得,空然二纪厕朝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入阁次仲山见寄之韵

云窗雾阁隐楼台,梦里依稀似到来。

异数极知蒙帝力,凡躯深讶住天台。

承明召数晨先入,阊阖归迟晚特开。

正是商家调燮地,盐梅独愧傅岩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