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别(其一)

眇眇远行客,绵绵思故乡。

悲风绕车鸣,浮云立马傍。

边城苦多阴,秋气激繁霜。

白日匿何时,四野一茫茫。

落木委空庭,游响拂閒房。

霏霏罗帷影,明月在我床。

起视河汉流,寥寥夜未央。

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彷徨。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录别(其一)》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离别时分的复杂心情与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首句“眇眇远行客”,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远离家乡、独自远行的旅人。接着,“绵绵思故乡”一句直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渲染。

“悲风绕车鸣,浮云立马傍。”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和云赋予了情感,它们似乎也在为离别之人感到悲伤,围绕着车子呜咽,紧贴着马儿站立,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哀伤的氛围。

“边城苦多阴,秋气激繁霜。”边疆的城市常常笼罩在阴霾之中,秋天的寒气激发出了繁霜,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寒冷,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凄冷。

“白日匿何时,四野一茫茫。”随着太阳的隐没,四周变得一片迷茫,这种景象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暗示了他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迷茫。

“落木委空庭,游响拂閒房。”落叶铺满了空旷的庭院,游荡的声音轻轻拂过闲静的房屋,这些细节进一步强化了离别后的孤寂感。

“霏霏罗帷影,明月在我床。”尽管周围一片寂静,但主人公的内心却仿佛被月光照亮,他的思绪在罗帷的阴影中飘荡,与明月相伴,形成了一种既孤独又宁静的意境。

“起视河汉流,寥寥夜未央。”主人公起身仰望,只见银河在夜空中缓缓流淌,夜色深沉,时间仿佛凝固,这种景象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彷徨。”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他都显得犹豫不决,彷徨不定,这反映了他对离别后生活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内心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地描绘了离别之痛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录别(其二)

大江多悲风,秋日澄清阴。

浮云无本根,天路难重寻。

故人一失所,结交良苦心。

游子易慷慨,抚剑吐哀吟。

白发行萧萧,繁霜悴我衿。

登城望四野,明月照北林。

悠悠委他乡,中怀安可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录别(其三)

去日苦太易,游子无常家。

别离在俯仰,素雪以朱华。

驱车就颓景,明发泛黄河。

浮云媵余征,流飙激其波。

顾眄当中原,慷慨为悲歌。

千里一萧条,故乡复如何。

形式: 古风

古意(其一)

秋风西北起,吹我游子裳。

浮云从何来,安知非故乡。

萧萧胡马鸣,翩翩下枯桑。

暮色入中原,飞蓬转战场。

往路不可怀,行役自悲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古意(其二)

新人一何好,年颇十五馀。

本自贵家子,秦氏有名姝。

故人行采桑,值我城南隅。

颜色各精妙,手爪亦相如。

故人工纨素,新人工笙竽。

笙竽未讵央,纨素色已渝。

人生无新故,夫婿自言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