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旄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
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诞:通“延”,延长。
节:指葛藤的枝节。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
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时日。
何其:为什么那样。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以:同“与”。
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蒙戎:毛篷松貌。
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匪:非。
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靡:没有。
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
同:同心。
琐:细小。
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
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褎:聋;一说多笑貌。
充耳:塞耳。
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集《诗经》中的作品,属于早期的诗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现乡村生活和民俗情感的诗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这里的“旄丘”指的是荒凉的小山或土堆,“之葛”则是生长在这些地方的野葛。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慨。

“叔兮伯兮”是一种呼唤亲密的人的口语化表达,显示出一种期待或等待的情绪。“何多日也”则是询问已经过了多少天,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某事物的期待。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信念,无论是在哪个地方,还是经过多长时间,都会有所遇见或得到。这反映出古人对于命运和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

“狐裘蒙戎”形象地描绘了冬天人们穿着用狐皮作为装饰的短衣以御寒的情况。“匪车不东”则是说只有当车辆都向东行驶时,才能体现出这样做的必要性。这里可能是在表达一种群体行为或社会习俗。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诗人再次使用“叔兮伯兮”来呼唤亲近的人,但后面的“靡所与同”表明这些呼唤并没有得到回应,或是在强调一种孤独感。

最后,“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袖如充耳。”这里的“琐兮尾兮”可能是对某种状态或某类人的形容词,后面的“流离之子”则是在描绘一种漂泊无定的生活。而最后一句中的“袖如充耳”则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衣服厚重,或许在暗示寒冷的环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间、命运以及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感慨。

收录诗词(305)

诗经(先秦)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形式: 四言诗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形式: 四言诗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形式: 四言诗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