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马齿俱壮

两马齿俱壮,自骄千里材。

生姿何轩轩,或是龙之媒。

一马立长衢,顾影方徘徊。

一马裂衔辔,奔嘶逸风雷。

立岂饱刍豆,恋栈常思回。

奔岂欲野龁,久羁羡驽骀。

两马不同调,各为世所猜。

问之不能言,使我心悠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两匹马都正值壮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千里之才。
它们的姿态多么昂扬,或许就是龙的象征。
一匹马独自站在宽阔的大道上,望着自己的影子犹豫不决。
另一匹马挣脱缰绳,奔跑起来像风雷般疾驰。
它并非只为饱食草料,而是留恋马厩,渴望回归。
奔跑并非为了野外的自由,长久的束缚让它羡慕那些普通的马。
两匹马性格不合,各自被世人揣测。
它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内心充满感慨。

注释

两马齿俱壮:两匹马都已成年。
自骄:自视甚高。
生姿何轩轩:姿态多么昂扬。
龙之媒:可能象征龙。
立长衢:站在宽阔的大道上。
徘徊:犹豫不决。
裂衔辔:挣脱缰绳。
奔嘶逸风雷:疾驰如风雷。
饱刍豆:只为饱食草料。
恋栈:留恋马厩。
野龁:野外的自由。
羁:束缚。
驽骀:普通的马。
不同调:性格不合。
猜:揣测。
不能言:无法表达。
悠哉:感慨深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两匹骏马的细致描写,展示了它们的不同性格和神态。开篇“两马齿俱壮,自骄千里材”表明两匹马都很强健,都有着非凡的才华和能力。而“生姿何轩轩,或是龙之媒”则形象地描绘出它们的英俊和神秘,如同传说中的龙一般。

接着,“一马立长衢,顾影方徘徊”中,一匹马站在宽阔的大道上,它似乎在回头望着自己的身影,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紧接着,“一马裂衔辔,奔嘶逸风雷”描绘出另一匹马解开缰绳,放声嘶鸣,像风和雷一样奔驰,它们似乎在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自由。

“立岂饱刍豆,恋栈常思回”中,诗人写到一匹马吃饱了食物,对着栏杆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似乎它对于某个地方或是记忆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奔岂欲野龁,久羁羡驽骀”则表现出另一匹马急于逃离现状,向往着远方的自由生活。

最后,“两马不同调,各为世所猜。问之不能言,使我心悠哉”中,诗人指出这两匹马性情迥异,都有着自己的世界和故事,但当被询问时,它们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遐想和惆怅。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生命个体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外界交流的局限。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由、自然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估玉

潼关西山古蓝田,有气郁郁高拄天。

雄虹雌霓相结缠,昼夜不散非云烟。

秦人挟斤上其巅,视气所出深镵镌。

得物盈尺方且坚,以斤试叩声泠然。

持归市上求百钱,人皆疑嗟莫爱怜。

大梁老估闻不眠,操金喜取走蹁跹。

深藏牢包三十年,光怪邻里惊相传,欲献天子无由缘。

朝廷昨日钟鼓县,呼工琢圭寘神筵。

玉材细琐不中权,贾孙抱物诏使前。

红罗复叠帕紫毡,发视绀碧光属联。

诏问与价当几千,众工让口无敢先。

嗟我岂识真与全。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馀寒

馀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

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

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

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

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初晴

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

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形式: 七言绝句

别马秘丞

伯夷恶一世,季也皆乡人。

吾尝论夫子,有似季之伦。

人情路万殊,近世颇荆榛。

唯君游其间,坦坦得所循。

意君诚恺悌,慕向从宿昔。

奈何初相欢,鹢首已云北。

莓莓郊原青,漠漠风雨黑。

冠盖满津亭,君今去何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