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瑄蕴中住持处州南明禅刹

南风吹沙江雨晴,道人挟锡辞神京。

金陵故旧走相送,柳枝折尽劳劳亭。

轻舟挂席二千里,山落南明如画屏。

三平老禅独跨虎,溪头抚掌来相迎。

老禅高行世所重,丛林草木皆知名。

高阳洞口洗钵处,石门日暮闻钟声。

仙都胜境在咫尺,鼎湖龙去仙山青。

龙髯随地化碧草,服食寿与天齐倾。

道人此地重经营,兵馀楼阁犹峥嵘。

兰灯粲月夜皎皎,天花吹雨朝冥冥。

龙河倦客双鬓星,作诗赠别难为情。

明朝怅望隔山岳,少微一点云边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高僧瑄蕴中住持南明禅刹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氛围和自然景色的描绘。

首句“南风吹沙江雨晴”,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送别的背景,南风拂过,江面雨停,一片宁静。接着,“道人挟锡辞神京”,点明主角的身份和行动,他手持锡杖,离开繁华的京城,前往南明禅刹。

“金陵故旧走相送,柳枝折尽劳劳亭”描绘了送行的场景,金陵的朋友们纷纷赶来,柳枝折尽,劳劳亭前,满是离愁别绪。

“轻舟挂席二千里,山落南明如画屏”转而描写主人公乘舟远行,沿途风景如画,山色如屏,展现了旅途的壮丽。

“三平老禅独跨虎,溪头抚掌来相迎”描述了到达目的地后,三平老禅师独自骑虎前来迎接,这一细节充满了神秘和生动的气息。

“老禅高行世所重,丛林草木皆知名”赞美了老禅师高尚的修行和深远的影响,连丛林中的草木都因他的名声而闻名。

“高阳洞口洗钵处,石门日暮闻钟声”进一步描绘了禅刹的环境,高阳洞口、石门日暮、钟声悠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

“仙都胜境在咫尺,鼎湖龙去仙山青”表达了对南明禅刹的赞美,将其比作仙境,龙去之后,仙山依旧青翠。

“龙髯随地化碧草,服食寿与天齐倾”运用神话元素,想象龙的痕迹化为碧草,暗示着生命的永恒和修行的不朽。

“道人此地重经营,兵馀楼阁犹峥嵘”描绘了道人在此地重建和经营禅刹的场景,即使经历过战乱,楼阁依然屹立不倒。

“兰灯粲月夜皎皎,天花吹雨朝冥冥”再次描绘夜晚的禅刹,兰灯闪烁,月光皎洁,早晨则有花雨飘落,充满诗意。

“龙河倦客双鬓星,作诗赠别难为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送别者的感慨,面对即将离去的朋友,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敬意。

“明朝怅望隔山岳,少微一点云边明”最后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第二天清晨,诗人站在山岳之间,望着远方,心中满是思念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送别的情景,也融入了对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114)

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现藏主往处州长乐

括苍之山天下雄,控引百粤横西东。

高城月出海莲白,野亭莺啭山花红。

伍乔光芒映南服,知有高人住林麓。

濛濛碧雾际江天,冉冉閒云蔽幽谷。

大峰嵯峨仙所都,轩辕上天遗鼎湖。

川水秋沈莫耶剑,石龙夜吐摩尼珠。

长乐山人乐禅寂,捧檄东归喜何剧。

江湖鸥鹭惜离群,丛社象龙趋法席。

恩波浩荡广如天,五云回首蓬莱边。

明年我亦访遗逸,独骑白鹤来青田。

形式: 古风

送禄天然往东山

白门柳色青垂烟,春风晓送龙江船。

四明南望二千里,十日卸帆鄞水边。

丞相祠堂在何处,花发东山今几度。

谢傅高风尚可扳,振锡玲玲入山去。

金鹅峰前启禅室,巨鳌夜戴三山出。

晨钟吼彻宝溪霜,粥鱼催上沧溟日。

此行何以报君恩,天花吹雨来缤纷。

登临稽首望金阙,晴空霭霭江东云。

形式: 古风

送明照庵往江西北禅寺

大江西来山水雄,临川古郡多灵踪。

青莲梵宇柘冈下,五峰削出金芙蓉。

石门老,著书处,溪外茅堂依绿树。

僧史流传三百年,犹有山灵为呵护。

君今领荐向此行,飘然去住浮云轻。

独携金锡度前岭,野花啼鸟争相迎。

凉风萧萧吹客袂,黄叶纷纷下庭际。

烹取当时露地牛,好与诸郎同守岁。

形式: 古风

送珂月屋还处州分得清风峡

巨灵何年移五岳,石扇中开两崖削。

峡中六月清风寒,仰视青冥何漠漠。

碧溪泉脉海眼通,白日雪花人面落。

勾连石栈不可梯,缥缈烟中见楼阁。

山人不归今十年,几度空林愁夜鹤。

帝城游览岂不嘉,还念仙都旧岩壑。

江淮雨过秋气凉,金锡玲玲度寥廓。

山川虽好毋久留,袈裟暂挂西岩角。

玻璃瓶内浴香泉,早向双溪问娄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