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平生亦何事,十载苦颠隮。
梦崄曾非崄,觉迷终不迷。
客居兼壮子,别久愧良妻。
稍讶音书阔,春阴道路泥。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索居三首(其二)》。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生活感慨。"平生亦何事,十载苦颠隮",他质问自己一生所为何事,十年来历经艰辛困苦,仿佛在险境中挣扎。“梦崄曾非崄,觉迷终不迷”这两句,暗示了他在梦境中虽然体验过危险,但醒来后依然保持着清醒和坚定,不迷失自我。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在外漂泊的无奈和对家中妻子的愧疚,“客居兼壮子,别久愧良妻”,他身为壮年男子却远离家乡,长时间的分离让他对妻子充满了歉意。最后两句“稍讶音书阔,春阴道路泥”,诗人略感惊讶的是,由于频繁的战乱或交通不便,与亲朋的通信变得稀疏,春天的道路因阴雨而泥泞,更增添了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坚韧,以及对家庭的深深挂念,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索居非谪地,垂老更穷途。
去住看人意,幽忧赖我无。
小园花草秽,陋巷犬羊俱。
近觉根尘离,忘言日益愚。
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
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造化真怜汝,耕桑不谩勤。
经过话关陕,贫病不堪闻。
三界人家多鲜福,一时蚕麦得难兼。
锄耰已愧非吾力,汤火尤惊取不廉。
贵客争誇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
薄衫冷面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