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麦二首(其一)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我自认为懒散被人嫌弃,贫困疾病中只靠老天养活。
蚕儿已经结茧,冬天的衣服准备好了,麦子熟了,新鲜的汤饼也马上可以享用。
清晨采桑,沾满露水湿透双脚,傍晚收稻,满身都是尘土。
每家每户辛勤劳作,临近丰收时节,为了庆祝,甚至典当财物来邀请四邻共享。

注释

疏慵:懒散。
自分:自己认为。
人嫌我:被人嫌弃。
贫病:贫困疾病。
可怜:值得同情。
天养人:老天爷养活人。
蚕眠已报:蚕儿结茧完毕。
冬裘具:冬天的皮衣准备好。
麦熟:麦子成熟。
旋供:立即供应。
汤饼新:新鲜的汤饼。
撷桑:采摘桑叶。
露濡足:沾满露水。
拾穗:捡拾谷穗。
尘满身:全身沾满尘土。
辛苦大作:辛勤劳动。
社:农事节日。
典我千钱:典当财物。
追四邻:邀请四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辙自嘲的生活状态和农村生活的艰辛。首句“疏慵自分人嫌我”,表达了诗人因自己的懒散和不拘小节而被人嫌弃的心情,透露出一种淡泊而不求人理解的态度。次句“贫病可怜天养人”则流露出诗人面对生活困苦,却只能依赖天意的无奈与感慨。

诗中通过“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两句,展现了农事的繁忙和季节的更迭,暗示家庭生活的简朴但充满生机。清晨采桑,沾湿双足;傍晚拾麦,满身尘土,这些细节生动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最后两句“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揭示了农村社区的集体活动——社日,人们为了庆祝丰收,甚至不惜典当财物来招待邻居,展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刻画了诗人自身的境遇以及农村生活的实况,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自省,也展现了农耕社会的生活画面。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三首(其三)

积因得果通三世,临老长闲自一时。

久尔观心终未悟,偶然见道了无疑。

南迁北返吾何病,片瓦尺椽天与期。

自断此生今已矣,世间何物更如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三首(其二)

旧庐近已借诸子,新宅分甘临老时。

万里松楸终独往,四方兄弟亦何疑。

竹间疏户幽人到,林上长松野鹤期。

已觉高轩惭卫赐,可怜黄犬哭秦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三首(其一)

还家卜筑初无地,随分经营似有时。

多斫修篁终未忍,略存古柏更无疑。

画图且作百间计,入室犹应三岁期。

得到安居真老矣,一生歌哭任于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读传灯录示诸子

大鼎知难一手扛,此心已自十年降。

旧存古镜磨无力,近喜三更月到窗。

早岁文章真自累,一生忧患信难双。

从今父子俱清净,共说无生或似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