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画

东风吹寒晴,春事归花柳。

既有杖头钱,何苦不饮酒。

嗟嗟王孙去,芳草入户牖。

惟有南山高,晓雾亦白首。

去年秉烛游,知有今日否。

所以晋名流,酒杯不去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东风吹拂着寒冷的晴天,春天的事物回归于花和柳。
既然有钱买酒,何必不畅饮一番呢。
感叹啊,那些贵族子弟已经离去,只剩下芳草长入门窗。
只有南山依然高峻,连晨雾也染上了白发。
去年还曾举烛夜游,谁能料到会有今天。
因此,古代的名士们,总是手握酒杯不愿放下。

注释

东风:春风。
晴:晴朗的天气。
杖头钱:随身携带的钱财。
何苦: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户牖:门窗。
南山:指代远方或高处的山。
晓雾:早晨的雾气。
秉烛游:手持蜡烛夜游。
名流:有名望的人士。
酒杯:饮酒的器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生命中简单快乐的追求与享受。

"东风吹寒晴,春事归花柳。既有杖头钱,何苦不饮酒。" 这几句诗开篇便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初春景象,东风轻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同时,诗人提及手中有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如饮酒放松。

"嗟嗟王孙去,芳草入户牖。" 这里的“王孙”常用来指代贵族子弟或美少年,“嗟嗟”表达一种感慨和留恋之情。芳草随风飘逸,甚至穿过门窗间隙,显示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惟有南山高,晓雾亦白首。" 这里“南山”很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避世之地,“晓雾”则象征着晨曦初照,诗人的头发如同早晨的薄雾般变得斑白。这两句传达了一种超脱尘嚣、归隐山林的愿望。

"去年秉烛游,知有今日否。" 这里“秉烛”指的是手持灯烛,这一行透露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反思,对现实生活的珍惜与感悟。

"所以晋名流,酒杯不去手。"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他像那些古时的名士一样,以酒为伴,不愿将酒杯放下,享受着生活中的每一刻。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热爱,以及面对时光流逝时的豁达与享受。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萧饶州见寄(其一)

至人本天游,上古惟野处。

如何种菊者,亦胜封千户。

万钟且唾去,况复问阿堵。

先生东陵侯,成败久目睹。

几程上金台,一节绾铜虎。

肯从赤松游,餐芝擘麟脯。

温故穷丹铅,投閒弃圭组。

自是横江鲸,终然辞网罟。

独醒笑众醉,此举冠千古。

二疏三高后,欲数指难偻。

毋烦北山移,猿鹤当起舞。

形式: 古风

竹素山房小饮南徐唐正方善歌吴伶以长箫和之客以凤凰台上忆吹箫分韵予得台字

少时闻箫白玉台,一曲未终丹凤来。

金濑空明秋水浅,妙音久不闻蓬莱。

吴下老伶燕中回,能以北腔歌落梅。

红尘筝笛耳一洗,便觉箜篌愤抑琵琶哀。

朱方臞仙古音律,宫长羽短随剪裁。

小春梅柳参差开,肯待羯鼓花奴催。

我辈钟情忘尔汝,浊醪妙理惟酦醅。

晚风吹寒夕阳下,有酒不饮令人咍。

今人青眼映山水,古人白骨生莓苔,不如相聚常衔杯。

呜呼五公七相安在哉,不如相聚常衔杯。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纪梦

安翔紫云軿,游盼璚仙家。

斜阳射岩谷,眩目皆丹砂。

娃鬟挟鸾尾,倦埽菖蒲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西庙古桧和卞南仲韵

奇木有古意,爱古人亦奇。

嘉禾老君观,毗陵烈帝祠。

二桧栋梁物,俱逐劫火移。

朅来溧城西,见此铁石姿。

灵狸肯荐骨,死豹仍留皮。

拿空有爪龙,踞地无角螭。

三株两失叶,檐溜伤南枝。

僵立万雪霜,坐更几邻仪。

我将护赤栏,甃以苍石墀。

深根直不朽,雅操坚自持。

栋梁与薪槱,待用各有时。

罔俾孤山树,专美坡仙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