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其二)

平湖寒不风,曙光隐微月。

自起开柴扉,霜篱犬争出。

昨宵闻夜渔,灯火倏明灭。

惊尔花底眠,狺狺任呵斥。

日出辨鸟声,又入东邻壁。

心知一饭难,甘充两家役。

跳浪非不豪,帖耳听悚息。

老至惜物情,生事同悽恻。

君看麋鹿性,忍受嗟来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湖边的宁静景象和湖居人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

首句“平湖寒不风”,以“平湖”为背景,点明了地点,通过“寒不风”描绘出湖面在清晨的静谧与凉意,没有风的扰动,湖面显得格外平静。接着“曙光隐微月”一句,将时间推进到黎明时分,曙光初现,月光微弱,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自起开柴扉,霜篱犬争出。”描述了湖居人清晨起床开门的情景,柴扉轻轻开启,霜篱上覆盖着一层薄霜,一只狗兴奋地冲出,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日常与动物的活力。

“昨宵闻夜渔,灯火倏明灭。”转而描写前一夜的活动,夜渔者在湖面上划船,灯火忽明忽灭,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也暗示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惊尔花底眠,狺狺任呵斥。”写出了湖居人对自然界的尊重与和谐共处,即使在惊扰了花下的小动物后,也不忘温和地呵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日出辨鸟声,又入东邻壁。”随着太阳升起,鸟鸣声渐渐响起,湖居人开始忙碌起来,甚至跨过东邻的墙壁,似乎在表达邻里间的互助与共享。

“心知一饭难,甘充两家役。”揭示了湖居人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不易,但愿意为邻居服务,体现了淳朴的人际关系与互助精神。

“跳浪非不豪,帖耳听悚息。”描述了湖中生物的生活状态,即使在跳跃的浪花中也能展现出豪迈,但面对外界的声响,它们会谨慎地倾听,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与适应。

“老至惜物情,生事同悽恻。”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活中的种种经历都充满了哀愁与感动。

“君看麋鹿性,忍受嗟来食。”最后以麋鹿为例,强调了对食物的忍耐与接受,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生存的本能与坚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湖居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其三)

飞鸟入深谷,遗我以窅然。

幽境不可逐,坐看风炉烟。

韩子就今懦,蒙叟尊神全。

苟能通此意,却病惟痴顽。

动驰域外想,未觉心地宽。

吾庐适可止,但取远与偏。

花竹有新意,云水皆恬安。

饱食肉边菜,端学忘家禅。

妙窍观如何,还我萧寥天。

形式: 古风

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其四)

西湖天下奇,移步各殊形。

传之画师稿,意匠存模型。

遂令游观客,颠倒遗性灵。

老夫独迂怪,筑此背湖厅。

懒焚天竺香,不礼三潭星。

编篱辟幽径,种竹可中亭。

南北两高峰,列几如罍瓶。

霜天色黝黯,补以湖面青。

置身入閒冷,借景皆空冥。

东邻有高士,避俗常独醒。

取舍定先我,隔篱呼与听。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吴子脩丈约游西溪

西溪九月水清绝,流入法华浸山骨。

掠波艇子轻于瓢,满载秋光款游客。

山僧解事列藏轴,觅遍题名感陈迹。

卷中同是沧桑人,后死重来倍悽恻。

主人避世重乡贤,指点当时隐居宅。

木主亲题月上名,荒庵香火馀芳洁。

百年人事忽翻新,野荷花现女儿身。

影堂遗挂等閒事,庙貌湖山大有人。

形式: 古风

游云栖谒莲池大师塔

云栖背西湖,浩荡宜江景。

到门山又合,步步人孤冷。

莲池旧道场,僧众具纲领。

略参入世法,肃客进瓯茗。

无住方味禅,入林忽思笋。

率性本自然,觉妄异俄顷。

深廊昼悄悄,寒翠上襟领。

还寻祖师塔,飞雨过峰顶。

万竹无一斜,烟云自严整。

始知物象微,戒力常昭炯。

嗟余脱世网,颓放失修绠。

坐收海潮音,胜闻晨钟警。

窅然吾丧我,遒境倘可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