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寄微之

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

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

南国方谴谪,中原正兵戈。

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

通州更迢遰,春尽复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三月的江面宽广,悠悠荡漾着桃花的波浪。
美好的年华和心中的思绪,都在这里虚度。
南方之地我被贬谪,中原地区战乱频仍。
眼前的老朋友稀少,头上的白发却日益增多。
通州更加遥远,春天过去又将如何呢?

注释

三月:农历三月,春季的一个月份。
江水阔:江面宽阔。
悠悠:形容水流缓慢,也指意境悠远。
桃花波:桃花盛开时水面泛起的波纹。
年芳:美好的年华,指青春时光。
心事:内心的思绪,心绪。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虚度光阴。
南国:指南方地区。
谴谪:古代官员因罪或过失被贬谪到边远地方。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通常指黄河中下游一带。
兵戈:战争的代称。
故人:老朋友,旧识。
迢遰:遥远。
春尽:春天结束,春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江景图。开篇两句“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通过对广阔江水和漂浮的桃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物华茂盛的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接下来的“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则透露出诗人对青春易逝和个人心事的沉思,以及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停留,享受这一刻宁静的愿望。

然而,现实却是纷扰复杂。"南国方谴谪,中原正兵戈"一句,通过对南北战争的隐喻,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乱频仍、国家动荡不安的心痛与忧虑。

后两句“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则是诗人对于时光易逝、旧友渐行和个人的衰老的感慨。这里的“故人”指的是昔日的朋友或同侪,而“头上白发多”则是时间流逝的直接写照,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通州更迢遰,春尽复如何”一句,通过对通州(今四川自贡地区)延绵山脉的描摹,以及春天即将过去的哀叹,诗人表达了自己面对未来迷茫和无奈的心情。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的感性与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个人对于时光流逝、友情淡漠以及社会动荡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春雪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形式: 古风

春寒

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

酥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岂惟厌馋口,亦可调病腹。

助酌有枯鱼,佐餐兼旨蓄。

省躬念前哲,醉饱多惭忸。

君不闻靖节先生尊长空,广文先生饭不足。

形式: 古风

春游

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

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

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

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

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

大限年百岁,几人及七旬。

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坂轮。

假使得七十,祗有五度春。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春游二林寺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

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

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

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