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二林寺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

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

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

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骑马来到二林寺,心境轻松拿起轻便的手杖。
早晨还是朝廷的官吏,傍晚已成为灵山的游客。
二月的庐山北面,冰雪开始融化。
阳光下茶树嫩芽抽出,阴暗处泉水流淌出脉络。
和煦的风土带来温暖,云雾和山岚聚集。
它们散布在千沟万壑中,凝聚成一片翠绿。
身心悠闲易使人漂泊不定,官职卸去没有了束缚和压力。
遥想那十八位隐士,古今人们都有同样的惬意。
这一年淮寇兴起,各地兴起兵戈战事。
智者忙碌于策划,军臣辛苦于征战。
只有无能之辈,才能在山中玩赏泉石。

注释

二林寺: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合称二林寺。
翛然:形容心情轻松自在。
公府吏:指朝廷官员。
灵山客:指游山的人。
匡庐:即庐山。
消释:融化,消失。
阳丛:阳光照射的地方。
阴窦:阴暗的低洼处。
熙熙:形容和乐、温暖的样子。
蔼蔼:形容草木茂盛或云雾弥漫的样子。
万壑:形容许多山谷。
一气碧:形容满眼翠绿,如一整片碧玉。
身闲:身心悠闲。
飘泊:生活动荡不定。
官散:官职卸去。
缅彼:遥想,怀念那些。
十八人:指古代十八位隐士。
智士:有智慧的人。
戎臣:指军事官员。
征役:征战服役。
不才者:自谦之词,意为无能之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游览二林寺的景象和心境。诗人以轻松的心态驾马来到寺前,进而步行于清幽的寺院中。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闲适与自由,从朝为官府吏到暮成为灵山客,体现了诗人对世俗与自然之间转换的乐趣。

接下来的几句生动地勾勒出二月初春的景色。匡庐北冰雪开始融化,阳光透过林梢抽芽,而阴处泉水潺潺流淌。这两组对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也表现了自然界从冬日严寒向春暖转换的生机。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这几句是对自然美景的高度概括和抒情。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命力的勃发,以及山谷中云雾缭绕、春色盎然的景象,这一切都汇聚成一种清新的碧绿之气。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这几句透露出诗人的淡泊名利,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提到历史上的十八位高士,他们与现代人一样,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安顿。

最后几句则转向现实的忧虑,这一年江淮地区发生战乱,各地都在征兵备战。智者们忙于谋划,军人们承受着征战之苦。而诗人自己,却选择了逃避,在山中玩耍泉水与石头。

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府生活与自然山林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淡然。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春葺新居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彼皆非吾土,栽种尚忘疲。

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

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

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

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

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

一物苟可适,万缘都若遗。

设如宅门外,有事吾不知。

形式: 古风

春寝

何处春暄来,微和生血气。

气熏肌骨畅,东窗一昏睡。

是时正月晦,假日无公事。

烂熳不能休,自午将及未。

缅思少健日,甘寝常自恣。

一从衰疾来,枕上无此味。

形式: 古风

昭国闲居

贫闲日高起,门巷昼寂寂。

时暑放朝参,天阴少人客。

槐花满田地,仅绝人行迹。

独在一床眠,清凉风雨夕。

勿嫌坊曲远,近即多牵役。

勿嫌禄俸薄,厚即多忧责。

平生尚恬旷,老大宜安适。

何以养吾真,官闲居处僻。

形式: 古风

昼寝

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屦。

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

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

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

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