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诗人如不颂,谁识太平心。
石老碑文古,庭荒蚁穴深。
白云生绝壑,斑竹锁疏林。
行客自南北,青山共古今。
登临寻胜迹,望望日西沉。
此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虞舜庙中怀古之情景。开篇即提出一个修辞问题,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定位和使命感——倘若不是他来颂扬这些历史人物,恐怕无人能认识到他们内心的太平愿望。
接下来的“石老碑文古,庭荒蚁穴深”两句,则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个时间久远、遗迹湮没的意境。石碑上所刻的文字古老而模糊,不复往日清晰可辨;庭院荒废,连小小的蚁穴都深不见踪影,这些景象均暗示着岁月流转、历史沧桑。
“白云生绝壑,斑竹锁疏林”两句,则以自然景观烘托出诗人胸中的块垒。白云在幽深的山谷中缭绕升起,给人一种超然物外之感;而斑驳陆离的竹子则像是锁住了那片疏疏朗朗的林地,一切都显得宁静而又神秘。
“行客自南北,青山共古今”一句,通过行者的往来和不变的青山,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以及自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从南方还是北方来的旅人,都不得不面对那亘古长存的山川。
结尾的“登临寻胜迹,望望日西沉”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登高临远,追寻往昔遗迹时的心情。诗人仰望着渐渐西沉的太阳,不禁感慨万千,这既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缅怀,也是对当前现实的无奈和苦闷。
整首诗通过对虞舜庙环境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共融的意境。
不详
徐孺亭边水石连,高名频见野僧传。
箧中书满思安世,楼上诗成忆仲宣。
已说烂柯忘意远,定知焦尾用心专。
寒溪乘兴云迎棹,秋夜娱宾月照筵。
曲槛静宜开木笔,短墙幽称聚苔钱。
廷评官小无馀俸,致仕身闲得尽眠。
梅少也须饶越岳,竹多宁肯让湘川。
樽前白玉杯常在,腰底黄金带未悬。
清露暖空滋菊圃,紫云垂荫养芝田。
仍闻旌表门闾后,朝士褒称过百篇。
金屋无人夜剪缯。宝钗翻作齿痕轻。
临行执手殷勤送,衬取萧郎两鬓青。
听嘱付,好看承。千金不抵此时情。
明年宴罢琼林晚,酒面微红相映明。
瞥眼繁华处处空,寒林独透一枝红。
入时姿态人争羡,清韵须知冰雪同。
一簇亭台画亦难,公馀到此暂盘桓。
山多不似城中景,树密偏宜雨后看。
风送江声穿郡郭,日推云影下峰峦。
当时吏部曾游否,何事无文石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