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得臣殿丞签判越州

再为会稽行,聊问会稽美。

禹穴迁所探,秦望斯所纪。

年代已浸深,书碑必亡矣。

剡溪有樵风,其事恐非是。

买臣千载后,得无负薪子。

黄庭昔换鹅,道士傥不死。

行当访其真,愿以鹅报尔。

慎勿笑我痴,万事难可拟。

摘笋复盈檐,缗鱼新出水。

此又食之珍,因书悉条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再次踏上会稽路,随意问问这里的美。
大禹的遗迹探寻过,秦望山的历史它记载。
岁月久远痕迹深,古碑事迹恐难寻。
剡溪传说有樵夫风,此事或许不真实。
千年后的朱买臣,是否还有砍柴的子。
昔日黄庭换白鹅,若道长不死如何。
我将去寻找真相,愿以鹅作为答礼。
别笑我痴心妄想,世间事难以预料。
檐头春笋满盈枝,新鲜的缗鱼刚出水。
这些都是美食珍品,我一一记录清晰。

注释

会稽:古代地名。
聊:随意。
禹穴:大禹陵。
秦望:秦望山。
浸深:久远。
亡矣:消失。
剡溪:浙江河流名。
恐非是:恐怕不是真的。
买臣:朱买臣,历史人物。
负薪子:砍柴的人。
黄庭:黄庭坚,诗人。
傥:如果。
访其真:寻找真相。
鹅报尔:以鹅作为回报。
慎勿:切勿。
万事:世间万物。
摘笋:采摘春笋。
盈檐:满檐。
缗鱼:淡水鱼。
悉条理:详细记录。

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题为《弟得臣殿丞签判越州》,表达了他对会稽之地历史遗迹的好奇与探寻,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关注。诗人首先提到会稽的古老传说,如禹穴和秦望山,暗示着悠久的历史。他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记载可能会逐渐消失。

诗人接着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关于汉代的朱买臣,他在千年之后是否还有像他那样贫穷的砍柴人;二是黄庭坚与道士的鹅换书的故事,诗人期待如果那位道士尚在,他将去寻找真相,并用鹅作为回报。这体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古代智慧的向往。

最后,诗人提到了当地的美食,如满檐的竹笋和新鲜的缗鱼,这些都是他所珍视的,因此详细记录下来。整首诗寓含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与生活细节的热爱,以及对弟侄的期望,希望他能在越州的任上发现并传承当地的文化瑰宝。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

冰胶楚舸岁将穷,广陵别乘怜老翁。

殷勤来邀强一往,虚堂肴酒罗甘丰。

我病胃寒不下咽,匕箸谩举叨席中。

主人欲客心意欢,出以飞帛腾龙鸾。

刑政二字布楷法,古今书帖未足观。

坐间杜子好弄笔,诋讥前辈无全完。

一见宝踪天下妙,稽首赞仰舌吻乾。

如此别识已太险,我不颂咏还应难。

形式: 古风

张圣民席上听张令弹琴

一听履霜霜满足,再听绿水声缘谷。

我行日月候春波,嫩苔沙雨侵鱼目。

渔歌晚唱泛水来,天浸沧浪光可掬。

坐中此意自弦生,中郎五弄人难熟。

人知难熟独善弹,弹拍未终脂驾速。

郑卫古来多喜闻,卒章为我歌淇奥。

形式: 古风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三)潜溪

寒溪随山回,脩竹隐深寺。

颇逢老僧谈,能忆先到事。

白栝圣君怜,绯花土人莳。

不到三十秋,依稀犹可记。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