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首(其一)

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翻译

人离去后山空荡,白鹤也不再回还。
炼丹炉虽在但仙人已逝,世间只剩悲伤。

注释

人去:人去世。
山空:山显得空旷无人。
鹤不归:鹤不再归来。
丹亡:丹药修炼者不在。
鼎在:炼丹的鼎还在。
世徒悲:世人只能感到悲哀。
可怜:令人惋惜。
九转:道教炼丹术语,指多次提炼。
功成:修炼成功。
飞升:升天成仙。
乞内芝:请求留在人间。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功业成就后又归于空无的感慨和哲学思考。开篇“人去山空鹤不归”,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景,山中已无人迹,但那曾经与人共舞飞翔的鹤,却也一去不返,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有些许悲凉的氛围。

“丹亡鼎在世徒悲”,则转向了对过往辉煌成就的怀念。这里的“丹”和“鼎”都是宝贵之物,“丹”可能指的是道家修炼中的仙丹,而“鼎”则是古代的一种重器,象征着权力与尊贵。但这两样珍贵之物,如今却都不复存在,只留下空壳,徒增人们的哀伤。

接着,“可怜九转功成后,卻把飞升乞内芝”,诗人表达了对那些修炼者们的同情。他们或许历经艰辛,修炼到“九转”之境,即最高的境界,但最终却只能向世间求索一些保健长生之物,如“内芝”。这里透露出一种功亏一篑的无奈和人生的有限。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成就的反思,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时间、功业以及修炼成果的深刻感悟。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对人生境况的洞察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首(其二)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山村五绝(其一)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