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介甫

已推事业皆归命,空有文章自满家。

借使牛羊虽有责,岂于凤鸟独无嗟。

人留孟子皆非道,客议扬雄正自哗。

贤哲相望每千古,得逢犹说与时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已经推动的事业都交付命运,家中唯有文章自我满足。
即使对牛羊有所要求,怎能不对凤凰般的才子独自感叹。
人们留恋孟子并非遵循正道,宾客讨论扬雄言论本就喧哗。
贤能之士相隔千年仍有,能相遇仍认为时机不合时宜。

注释

已推:已完成或交付。
事业:指过去的成就或工作。
皆归命:全部交给命运决定。
空有:只有,仅限于。
文章:这里指学问、著作。
自满家:自我满足于家中。
借使:即使。
牛羊:比喻平凡的人或事物。
岂:难道。
凤鸟:比喻杰出的人才。
独无嗟:没有感叹,不被重视。
人留孟子:人们怀念孟子。
皆非道:并不符合正道。
客议扬雄:宾客们讨论扬雄的思想。
正自哗:正在引起争议。
贤哲:贤能的哲人。
相望:相互期待或隔代存在。
每千古:常常跨越千年。
得逢:有幸遇到。
与时差:与时代不合拍。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和事业成就的自豪,以及对外界评价的不屑一顾。"已推事业皆归命,空有文章自满家"两句显示出诗人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感到满足,但在世俗的事业上却已经看开了,不再追求。"借使牛羊虽有责,岂于凤鸟独无嗟"则是说,即便平凡如牛羊的生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是如诗人这般才华横溢之人呢?这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肯定。

接着,"人留孟子皆非道,客议扬雄正自哗"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批评的态度。这里的“孟子”指的是《孟子》,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而“扬雄”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擅长写作和辩论。这两句是说,无论是留守传统(如孟子的道德观)的人还是喜欢评议他人(如扬雄的辞赋),诗人都不认同,他们都在自顾自地说着自己的话。

最后,“贤哲相望每千古,得逢犹说与时差”则是表达了对历史上那些贤良之士的怀念,以及对于能否遇见理解自己的人的感慨。这里的“贤哲相望”指的是历史上的智者互相观察,而“每千古”意味着这种情景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发生。而“得逢犹说与时差”则是在说,即便是遇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也往往因为时间的错位而未能充分交流,这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于外界评价不以为然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历史的孤独感。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寄朱元弼

春城春雨绿春潭,冉冉归舟上去帆。

爱子有诗留我别,悔予无酒伴君衔。

东风随卷行人袖,落日犹明去客衫。

好有新诗寄幽寂,我心无泊似摇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咸]韵

寄李君厚

一笑东风去十年,重来稚子已差肩。

脱衣呼客家声旧,把酒论心士气全。

病骥远思牵直道,老鹰秋梦入青天。

自言出处身无累,一把穷通寄自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束伯仁

身逐南舟去不回,匡庐留滞得徘徊。

峰头夜宿平看斗,岩下朝阴俯听雷。

西顾波涛浮日月,东归天地入尘埃。

何时得遂幽栖志,常把韦编静处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寄洪与权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