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木平山里人,貌古年复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怀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阙今日来,一讴曾已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木平的和尚在山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开篇“木平山里人,貌古年复少”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平和尚虽然外表看似古朴,但内心却保持着一份青春之气。这不仅是对他肉体与精神状态的写照,也隐含着诗人对他的敬仰。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与木平和尚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在陌生的道路上,他们彼此凝视,通过秋夜皎洁的明月来探讨内心世界,这是对友情和心灵沟通的美好描绘。
“怀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两句,用了比喻手法。木平和尚不像普通人那样依赖物质(如蚕丝),而是通过内心的歌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歌唱还能吸引到自然界中的鸟儿为之和鸣,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最后,“城阙今日来,一讴曾已晓”两句,诗人提到了自己今天来到了木平所在的城阙,并且早就已经理解了木平的高尚情操。这不仅是对木平精神世界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修养和感悟的一种映照。
整首诗通过对木平和尚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这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赞赏。
不详
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瀛洲西望沃洲山,山在平湖缥缈间。
常说使君千里马,至今龙迹尚堪攀。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枕上愁多百绪牵,常时睡觉在溪前。
人前尽是交亲力,莫道升沈总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