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木平和尚

木平山里人,貌古年复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怀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阙今日来,一讴曾已晓。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翻译

在木平山中居住的人,面容古朴却年岁不老。
路上偶遇似曾相识,心灵交流如明净秋月。
身穿的僧衣非丝绸所制,歌唱时有鸟儿应和。
虽初入京城,但我的歌声早已传达心声。

注释

木平山:指一个地名,代表隐居的山林。
貌古:面容显得古老、质朴。
年复少:年纪似乎总是保持年轻。
相看:相互注视,这里指相遇。
陌路同:如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陌生人,比喻偶然的相遇。
论心:交流内心的想法。
秋月皎:形容心地像秋天的明月一样清澈明亮。
怀衲:指僧人的衣袍,这里特指简朴的僧衣。
线非蚕:指衣服的材料不是蚕丝,可能是麻或其他自然材料,象征简朴生活。
助歌:伴唱,指自然界的鸟鸣与人的歌声相和。
城阙:代指京城或繁华之地。
今日来:今天我来到了这里。
一讴:一次歌唱,比喻以诗文表达自己的心声。
曾已晓:早已让别人明白或理解了我的心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木平的和尚在山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开篇“木平山里人,貌古年复少”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平和尚虽然外表看似古朴,但内心却保持着一份青春之气。这不仅是对他肉体与精神状态的写照,也隐含着诗人对他的敬仰。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与木平和尚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在陌生的道路上,他们彼此凝视,通过秋夜皎洁的明月来探讨内心世界,这是对友情和心灵沟通的美好描绘。

“怀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两句,用了比喻手法。木平和尚不像普通人那样依赖物质(如蚕丝),而是通过内心的歌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歌唱还能吸引到自然界中的鸟儿为之和鸣,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最后,“城阙今日来,一讴曾已晓”两句,诗人提到了自己今天来到了木平所在的城阙,并且早就已经理解了木平的高尚情操。这不仅是对木平精神世界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修养和感悟的一种映照。

整首诗通过对木平和尚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这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赞赏。

收录诗词(13)

文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 号:无相
  • 籍贯:浙江余杭
  • 生卒年:885年~958年

相关古诗词

金屑眼中翳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

题马迹山

瀛洲西望沃洲山,山在平湖缥缈间。

常说使君千里马,至今龙迹尚堪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与长洲陈子美长官

枕上愁多百绪牵,常时睡觉在溪前。

人前尽是交亲力,莫道升沈总信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