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翻译

胡风肆虐,连绵的山岭化为焦土,碎叶城孤独矗立,还未攻下边关。
山巅的烽火台上,守卫士兵不断发出警报,想必是将军深夜狩猎归来。

注释

胡风: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气或军队。
略地:侵掠土地。
烧连山:形容战火蔓延,连山都被烧毁。
碎叶孤城:碎叶,古代城市名,这里指边关城市孤立无援。
未下关:尚未攻克城池。
烽子:古代边防传递烽火的士兵。
声声叫:连续不断的发出信号。
知:推测。
将军:领兵的将领。
夜猎还:夜间打猎归来,此处可能暗指军事行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军事活动的精妙描写,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战争的紧张气氛。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这两句诗笔力雄健,形象地描述了游牧民族在边境地区进行的军事行动,火光蔓延于连绵的山脉之上,树叶被风吹得四散,孤独的城堡尚未受到攻击,只是守卫者心中忧虑。"胡风"指的是来自北方草原民族的侵袭之风,而"略地烧连山"则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的迅猛与广泛,连绵的山脉成为战火蔓延的地方。"碎叶孤城未下关"进一步强化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感和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这两句通过对烽火台上烽烟升起的情景描写,传递出边疆地区警报连连的紧急情势。"山头烽子声声叫"形象地展现了烽烟在山巅升起的景象,每当有敌情,烽火便会点燃,声音传遍四方,警告着即将到来的战斗。而"知是将军夜猎还"则揭示出边塞将士不仅要面对外来侵略,还需在夜晚进行巡逻和训练,这种训练被比喻为"夜猎",增添了一份严峻与紧迫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军事生活的艰苦,还传达出一种边疆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和坚守。

收录诗词(120)

戎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 籍贯:荆州(今湖北江陵)
  • 生卒年:744~800

相关古诗词

塞下曲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感春

看花泪尽知春尽,魂断看花秪恨春。

名位未沾身欲老,诗书宁救眼前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埽,又得书窗一夜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题宋玉亭

宋玉亭前悲暮秋,阳台路上雨初收。

应缘此处人多别,松竹萧萧也带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