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

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

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

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

气如决江河,势盛乃倾泻。

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

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

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

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

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

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

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

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

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

形式: 古风

翻译

尽管我不通晓文学,却曾从有见识的人那里听说过。
文学就像车,思想是驾驭它的马。
道理强大,思想就能取胜;气势旺盛,文字就像被驾驭的马。
道理应直接表达,胡乱解说就是虚假。
气势如同江河决堤,旺盛时就会倾泻而出。
没有比六经更经典的文学,这种追求永不停歇。
文学中最高境界难以捉摸,没有明显的破绽。
因此,后世的学者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很少。
古代也有众多的文章,但其核心原则始终如一。
就像演奏众多乐器,最终要回归到高雅的旋律。
过分追求对仗工整,是最低俗的写作手法。
古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例子,想要学习也无暇顾及。
您是时代的才俊,我已老去,只求安逸。
我姑且献上老师传授的见解,但愿我的话不显得粗俗。

注释

文:文学。
达者:有见识的人。
车:比喻文学的载体。
马:比喻思想。
理:道理。
妄说:胡乱解说。
六经:古代儒家经典。
隙罅:破绽、漏洞。
儒:儒家学者。
雅:高雅、高尚。
对偶:形式上的工整。
暇:空闲时间。
俊髦:才俊、杰出人物。
苟且:随便、满足现状。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文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自我期许的表达。开篇“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显示了作者对文学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承认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还有限。但紧接着,“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则是对文学创作过程中“意”与“文”的关系的精辟阐述,意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文则是用来承载这些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接下来的“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两个关键要素:理(逻辑性)与气(风格)。作者认为,只有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文字才能充满力量,而不至于流于空洞无物。同时,过分夸张的文词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往往导致失真。

“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表明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崇敬以及这种文学传统的坚持。而接下来的“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则指出,即便是在这种高标准之下,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诗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强调了文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紧接着,“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用音乐比喻文学,表达了对高雅艺术追求的向往。

在“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中,作者自谦自己的文学水平尚不够成熟,同时也感慨于古人难以企及。而最后,“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则是诗人的自我定位与对朋友的尊重,表达了自己年迈而友人尚有文学才华的感慨,以及希望将自己的学问传承下去,而非徒具形式之词。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严谨的艺术态度,更透露出一位文人的自我期许与对美好事物永恒追求的精神。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与潘仲达二首(其二)

淮阳牡丹花,盛不数京洛。

姚黄一枝开,众艳气如削。

亭亭风尘表,独立朝万萼。

谁知临老眼,更复美葵藿。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与潘仲达二首(其一)

东风沛甘雨,百物一时好。

江南桃李尽,红紫到百草。

道傍负担子,寒食归祭祷。

念我淮上丘,三年不躬扫。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久不见潘十作诗戏之闻其别墅晚稻稍收

谁云世不容吾道,自是穷常逐我曹。

未能下帷授老子,且复痛饮读离骚。

雨多园圃一惨淡,秋霁山川开泬寥。

裹饭送君吾岂敢,黄云?稏连东皋。

形式: 七言律诗

乞竹赠邠老

与君共一山,修竹居其间。

义当给两家,潘子不得悭。

带甲十万夫,不战终日闲。

辱使支敝庐,令我愧满颜。

代竹为洗竹,义取洗益繁。

乞我万之一,令君风月宽。

裒多以益寡,天道自古然。

诗成复自笑,诗礼资儒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