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宝公塔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疲惫的孩子和马匹在门口放松休息,他自己倚着一根长长的竹杖在石头上。
江面上的月光变得如同白昼,山岭间的云雾将夜晚和黄昏交织在一起。
老鼠的动静在寂静中响起,乌鸦在荒凉寒冷的环境中展翅飞翔,身影交错。
在这时,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已经不重要,道人忘却了自我,我也忘了言语。

注释

倦童:疲惫的孩子。
疲马:疲惫的马。
放松门:在门口放松。
长筇:长竹杖。
石根:石头上。
江月:江上的月亮。
转空:变得明亮。
白昼:如同白天。
岭云:山岭间的云。
分暝:交织黑夜。
鼠摇:老鼠的动静。
岑寂:寂静无声。
鸦矫:乌鸦振翅。
荒寒:荒凉寒冷。
不知:分辨不清。
客主:主人和客人。
道人:道士。
忘我:忘却自我。
忘言:忘记言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心境的平和与超脱。

“倦童疲马放松门”一句,设定了一个悠闲自在的情境,劳累的孩子与马匹都被允许休息,门也不再紧闭,这是对自由和解脱的一种追求。

“自把长筇倚石根”中,“长筇”通常指的是农具或行走时用的手杖,这里可能是一种象征,意味着诗人放下了世俗的重担,将自己交给自然界的支撑和保护。

接下来的“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则是对光影变化的一种描写。这里的“江月”、“岭云”都是自然之物,它们在时间流转中发生了变化,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意境。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这两句,用动物和自然景象塑造了一种静谧与荒凉相结合的情感氛围。诗人通过这些细微的声音和动作,将自己的情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最后,“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则表达了诗人的超然物外之心境。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已经不再关注世俗的礼节和身份差别,与自然同化,不分你我,也不再纠结于语言表达。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答冲卿

风作九衢黄,南窗坐正凉。

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

诗懒犹能强,官闲肯便忘。

贤愚各有用,尺寸果谁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答刘季孙

偶著儒冠敢陋今,自怜多负少时心。

轾轩已任人前后,揭厉安知世浅深。

挟策有思悲慷慨,负薪无力病侵淫。

愧君绿绮虚投赠,更觉贫家报乏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答孙正之

无才处处是穷涂,两地谁传万里书。

节物峥嵘催岁暮,溪山萧洒入吾庐。

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

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答张奉议

五马渡江开国处,一牛吼地作庵人。

结蟠茅竹才方丈,穿筑沟园未过旬。

我久欲忘言语道,君今来见句文身。

思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总不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