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三首(其一)

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

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

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彝族的边界上,高耸着荒凉的山峰,靠近蕃州的地方积雪连绵。
在那里,人们建造城墙依靠着白帝城,运输粮食的队伍艰难地攀上直通青天的道路。
蜀地将领指挥着旗帜和战鼓,羌族士兵协助挖掘水源。
然而西部的戎族违背了和平协议,战争的气息日益浓厚,杀气弥漫。

注释

彝界:指彝族聚居的地区。
荒山:无人烟的高山。
蕃州:古代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称呼。
积雪:常年积雪的山区。
白帝:古地名,这里代指军事要塞。
青天:形容路途遥远,直上云霄。
蜀将:蜀地的将领。
羌兵:羌族士兵。
井泉:水源。
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背和好:违背和平。
杀气:战争的紧张气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疆战争的氛围,通过对荒凉山顶、积雪和筑城等景象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艰苦与肃杀。"彝界"通常指的是边塞之地,这里用来形容战事发生的地方;"蕃州"则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名称,"积雪"增添了一种荒凉与严寒的感觉。"筑城依白帝"中的"白帝"可能指的是某一座山名,或是对山的美称,这里表示军队在这座山下修筑城堡;"转粟上青天"则是描写士兵将粮食运送到城墙上的情景,通过"转粟"和"上青天"两词,可以想象出士兵们辛勤劳作的情形。

接下来几句"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则是对战争双方的动向进行描述。"蜀将"可能指的是唐军的一支,而"分旗鼓"则表明他们在战场上分散布阵;"羌兵助井泉"中的"羌兵"通常指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队,这里是说他们协助唐军,共同作战。最后两句"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则透露出战争双方关系紧张,和平已不再,战场上的杀意越来越浓。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战争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边疆地区战争的残酷与艰苦,以及战争氛围的紧张和严峻。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西山三首(其二)

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

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

风动将军幕,天寒使者裘。

漫山贼营垒,回首得无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西山三首(其三)

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

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

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

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西郊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减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腊炬销。

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