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其二)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作品,名为《鹧鸪天(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

“已分江湖寄此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放弃,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广阔的江湖。"长蓑短笠任阴晴"则是说,无论天气如何,诗人都要戴着蓑笠出行,这里蕴含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情怀。

"鸣桡细雨沧洲远"中,“鸣桡”指的是船桨的响声,而“细雨沧洲远”则描绘了一个朦胧雨中的遥远江景,给人以淡漠而深远之感。"系舸斜阳画阁明"一句中,“系舸”是停泊船只,“斜阳”指的是倾斜的阳光,“画阁明”则让人想象到一个精致美丽的建筑在斜阳下的明亮景致。

“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个地方或事物的难以忘怀的情感。"几时还得去寻盟"则是在询问何时才能重返那个承诺的地方,寻找那份久远的情谊。

最后两句“江妃定许捐双佩,渔父何劳笑独醒”中,“江妃”和“渔父”分别指代着诗人心中的某种理想或情感的寄托,而“捐双佩”则是诗人对于那份情谊的珍视与放弃之意。"渔父何劳笑独醒"中,“渔父”同样是一个寄托,表达了诗人在世俗纷扰中保持清醒和超脱的心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中的某种情感与承诺的珍视,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尘世的超然与淡泊。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鹧鸪天(其三)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一)江槛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祗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鼎湖

孤峰独立耸巑岏,辙迹苔封晕未乾。

秀拔山川清气上,直冲星斗夜光寒。

东南拟作擎天柱,今古称为压地盘。

上有鼎湖风雨隔,宝莲吹下碧云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采桑子

障泥油壁人归后,满院花阴。楼影沈沈。

中有伤春一片心。闲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

团扇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形式: 词牌: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