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

虫鸣归旧里,田野秋农闲。

即事敦夙尚,衡门方再关。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

霜蕙后时老,巢禽知暝还。

侍臣黄枢宠,鸣玉青云间。

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虫鸣声回荡在古老的家乡,田野秋收后的农人悠闲自在。
顺应眼前的事物,坚守早年的理想,简陋的木门再次关闭。
夕阳洒满东边的篱笆,清爽的气息弥漫在前方的山峦。
晚来的秋草因霜而显得苍老,鸟儿知道天黑了,纷纷归巢。
侍奉君王的官员受到尊崇,他们的佩玉在青云间发出响声。
他们可曾想起那观鱼的清泉,寒泉映照出他们斑白的鬓发。

注释

虫鸣:秋天昆虫的叫声。
旧里:故乡。
田野:农村的田地。
秋农闲:秋季农闲时节。
即事:顺应当前。
敦夙尚:坚守旧日理想。
衡门:简陋的木门。
再关:重新关闭。
夕阳:傍晚的太阳。
东篱:东边的篱笆。
爽气:清爽之气。
高前山:弥漫在前方的山峰。
霜蕙:经霜的蕙草。
后时老:已近凋零。
巢禽:归巢的鸟儿。
暝还:天黑归来。
侍臣:朝廷官员。
黄枢宠:受到皇帝的宠爱。
鸣玉:佩玉的声音。
青云间:高高的天空。
观鱼处:观赏鱼的地方。
寒泉照发斑:寒泉映照出斑驳的白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农闲的田园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虫鸣归旧里,田野秋农闲。”开篇两句,便设定了整首诗的意境。虫鸣声是秋天的常见现象,而“归旧里”则透露出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田野在秋季之后变得悠闲自得,因为农业劳作已经告一段落。

“即事敦夙尚,衡门方再关。”这里,“即事”可能指的是处理日常琐事,而“敦夙尚”则意味着仍旧保持着古人的高洁操守。诗人似乎在表达自己虽然处于农闲之时,但依然坚持着某种理念或生活方式。而“衡门方再关”则可能是比喻,表示诗人对外界的隔绝,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这两句描绘了晚霞透过东边的竹篱,阳光洒在前面的山上。诗人的视角从低处(田野)转移到了较高的地方(前山),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清新的氛围。

“霜蕙后时老,巢禽知暝还。”秋天的草本植物经霜后变得苍老,而鸟儿在黄昏时分也知道回归它们的巢穴。这两句强化了季节感和生命周期的主题。

“侍臣黄枢宠,鸣玉青云间。”这里的意象比较抽象,“侍臣”可能是指诗人自己,而“黄枢宠”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词汇。黄色常与中庸、稳重等概念相关联,因此可以理解为诗人在享受着宁静而又尊贵的生活状态。至于“鸣玉青云间”,这句可能是对前述“虫鸣”和“侍臣”的一种升华,玉石常象征高洁,这里则是在描绘一幅超脱尘世的境界。

“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诗人在想象自己观赏水中游鱼的地方,那里的冷泉映照在头发上,显现出斑驳陆离的光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在这种环境中所保持的高洁与宁静。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形式: 古风

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

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

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

入用随宪简,积文不受金。

体将丹凤直,色映秋霜深。

宁肯假伶伦,谬为龙凤吟。

唯将翰院客,昔秘瑶华音。

长跪捧嘉贶,岁寒惭所钦。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题张蓝田讼堂

角巾高枕向晴山,讼简庭空不用关。

秋风窗下琴书静,夜景门前人吏闲。

稍觉渊明归思远,东皋月出片云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题陈季壁

郢人何苦调,饮水仍布衾。

烟火昼不起,蓬蒿春欲深。

前庭少乔木,邻舍闻新禽。

虽有徵贤诏,终伤不遇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