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韵示杨明二首(其一)

晚岁有馀乐,天教一向闲。

嵩阳百口住,岭外七年还。

卜宅先邻晏,携瓢欲饮颜。

吴僧来不久,相约叩禅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晚年我享受着余生的快乐,老天爷让我一直悠闲自在。
全家在嵩阳居住,七年时间远离岭南才返回。
选好邻居安家,我带着瓢准备畅饮一番。
有个吴地的僧人来访,不久后我们相约共访禅门。

注释

晚岁:晚年。
馀乐:剩余的乐趣。
天教:老天爷让。
一向:一直。
闲:悠闲。
嵩阳:指嵩山地区。
百口:全家。
岭外:岭南地区。
还:返回。
卜宅:选择住宅。
先邻:好邻居。
晏:和善。
携瓢:拿着瓢。
欲饮颜:准备饮酒的样子。
吴僧:来自吴地的僧人。
不久:很快。
叩禅关:敲击禅门,表示拜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晚年之作,体现了他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首句"晚岁有馀乐"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却依然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乐趣,流露出一种满足与自得。"天教一向闲"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顺应自然、随缘而安的心态。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在嵩阳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以及在岭外度过七年的生活,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嵩阳百口住,岭外七年还"描绘出家庭的团聚和回归故土的感慨。

诗人选择新居时,不忘与邻居老友晏交往,"卜宅先邻晏"展现出他对邻里关系的重视。"携瓢欲饮颜"则描绘出诗人悠然自得,随意品茗饮酒的场景,流露出闲适的生活情趣。

最后两句,"吴僧来不久,相约叩禅关"预示着有位吴地的僧人来访,他们相约一同参禅,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对友情的深化。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展现了苏辙晚年生活的恬淡与从容,以及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瞻二月十日雪

春雪漫天密又稀,勾芒失据走灵威。

故欺贫窭冬裘尽,巧助遨游酒盏飞。

林下细花添百草,阶前轻素剪新机。

老农先解忧桑柘,九月家人当授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子瞻十一月旦日锁院赐酒及烛

铜镮玉锁闭空堂,腕脱初惊笔札忙。

红烛遥怜风雪暗,黄封微泻桂椒香。

光明坐觉幽阴破,温暖深知覆育长。

明日白麻传好语,曼声微绕殿中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其一)

前山积雪暮峥嵘,燕坐微闻落瓦声。

共对一尊通夜语,相看万里故乡情。

信归岭上寒梅远,恨极江南春草生。

明日青铜添白发,且须醉睡倒灯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其二)

少年高论苦峥嵘,老学寒蝉不复声。

目断家山空记路,手披禅册渐忘情。

功名久已知前错,婚嫁犹须毕此生。

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铁灯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