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孟卿游天台雁荡二山

治源先生高七十,山水病僻不可瘳。

灶无炊烟不顾计,穷幽极怪如仇雠。

有时清风明月对好景,霹雳拔却大树不回头。

四方泉石朝入耳,杖屦百里夕已投。

大笑箕山不敢出,走避轩冕岂自由。

天台雁荡泼上心,暑焦毛发不肯留。

萦纡长淮下平席,倒指计日观怒涛。

君诗功刻造化骨,吴越气象当先愁。

古今吟力未到处,好句愿备幽人收。

此行诗是图画画山笔,归日借我目一游。

形式: 古风

翻译

治源先生年已七十,山水间的怪癖无法治愈。
家中炉火无烟也不顾及,他对奇异景色如同仇敌般追求。
有时面对清风明月美景,他能无视雷电砍倒大树的震撼。
无论何处泉水岩石,他都倾听欣赏,日行百里也乐此不疲。
他笑对隐居生活,不愿为官,哪怕自由受限。
他的心志坚定,连天台雁荡的壮丽都不愿停留。
他在淮河蜿蜒处流连,期待倒数着日子看怒涛翻滚。
你的诗歌刻画了大自然的精髓,吴越之地的景象尽在其中。
古往今来,你的诗才还未被完全展现,希望佳句能被隐士珍藏。
这次的诗行就像画中的山水,归来之日,借我一目再游一次。

注释

高七十:年纪已到七十。
山水病僻:对山水的特殊喜好或痴迷。
不顾计:不顾及日常生活琐事。
仇雠:如同敌人般对待。
清风明月:美好的自然景象。
大笑:豪放的笑声。
不敢出:不愿从隐居中出来。
暑焦:酷暑使人心情烦躁。
归日:返回的日子。
目一游:用眼睛再次游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治源先生的独特个性和他对山水的热爱。他年事已高,七十岁,却痴迷于山水,病态般地追求极致的山水之乐,甚至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他的生活简朴,灶无炊烟也不在意,对奇峰异石如同仇敌般追求。在清风明月的美好时刻,他能忘我欣赏,连雷电劈树这样的巨变也无法阻止他的脚步。

他行走千里,倾听四方泉石的声音,即使酷暑难耐,也坚决不愿停留。他以箕山自比,宁可隐逸山林,也不愿受官场束缚。他对天台雁荡的向往强烈到仿佛泼墨画山,期待亲自游览。他的诗歌创作力惊人,能够捕捉自然的精髓,展现出吴越之地的壮丽景象,让人心生向往。

诗人黄庶赞美刘孟卿的诗才,认为他的诗句深得山水之韵,即便是古代的吟游诗人也未曾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期待有一天能借刘孟卿的眼睛,一同领略那幅由诗笔绘就的山水画卷。整首诗充满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诗人的赞赏,展现了宋人对自然与文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168)

黄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字:亚父
  • 籍贯:宋洪州分宁

相关古诗词

送同年张明远之兴州掾

赤髭苦颜貌,我怪意气扬。

人曰黜文登,兹事可降霜。

归来卧诗书,藜藿甘肉粱。

乃知吾同升,喜此刚肺肠。

甘脆迫朝夕,拂衣莫安遑。

兴山在何处,蜀道难且长。

妻孥客蓬荜,板舆独彷徨。

朱门腐鼎俎,天理何茫茫。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李室长庆州宁觐

我爱孟坚文学饱,持笔去作将军客。

铺张大汉征北功,手携直上燕然刻。

千载事挂单于眼,至今犹若擒白黑。

几年羌夷疮一方,窟穴未扫壮士瘠。

我生南方长诗书,爱国区区肺如炙。

欲于塞外勒姓名,往往夜梦贺兰石。

一来长安事刀笔,驽骀不展刍粟力。

峨峨李公邦之梓,声载百郡理霹雳。

今年权佩庆州印,上马威至吞秋色。

羌夷奔走若奴婢,剺面童子嗔可掴。

白头庆民能记数,前时太守有阴德。

试求园中手栽树,边人应作甘棠惜。

老幼事公如父兄,妥帖不敢相干极。

子来别我省塞上,霜风渐著边树赤。

尘埃恨绊不得往,安得钻肩生羽翼。

子今才华笔端富,山川去入风雅国。

黄云白草牛羊肥,区落鸡犬晴历历。

将诗写作聚米图,归来为我一指画。

形式: 古风

送杨侍读自长安之蜀

西征七年四方病,关中所向尤疮痍。

欲令福星及憔悴,千里特辍廊庙姿。

公如手持天子德,家至户到人人施。

秦俗斗暴号难理,列郡京兆犹鼎糜。

公来宽假讼诉少,杻械颠倒生菌芝。

神疑公惠入人浅,六月岩谷囚雨师。

雩坛滴酒土未乾,霶霈已洗旌旗归。

老农笑呼刺史雨,菽粟茂好公所携。

几年军须俗枯槁,老幼不足蒿与藜。

薄田今亦夏秋稔,窦窖饱满鸡猪肥。

公之去思甚明白,众口已写德政辞。

镌镵不要路傍石,人心自是长安碑。

今年夷马饮泸水,苴土新佩黄金龟。

相如才高去谕蜀,弩矢故事重光辉。

雍人欲把寇恂借,益部已叹廉公迟。

傅岩今属九折外,帝梦即往西南涯。

形式: 古风

送苏田司理

秦人勇斗暴,狱讼号难理。

锱铢较罪法,阙责莫可避。

苏生决曹掾,以明缚奸吏。

我见狱户囚,出入有平气。

章章三年课,已在山公启。

六月暑湿衣,出汗若炊燹。

俸微迫朝夕,冲热事行李。

一身不能赒,送子肠腑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