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过楼岩寺

旋騼登雪岭,飞旆驻香城。

路盘高下骑,峰回出没旌。

云衣缝涧户,霞绮织山楹。

飏刹移虹影,携风引梵声。

岫馥炉烟合,岩悬叠溜萦。

空结笼檐网,虚谷响台铃。

簇野千丛暗,长河一带明。

散望禅林外,方弘拯溺情。

形式: 排律

翻译

马蹄踏过雪山顶,旗帜飘扬在香城驻留。
山路曲折骑行者,山峰回转旗帜显眼。
云雾如衣覆盖山涧,晚霞如同织锦装饰山梁。
佛塔倒映彩虹,梵音随风飘荡。
山洞烟雾缭绕,瀑布如帘悬挂山崖。
空中的蛛网结于檐头,山谷中回荡着经堂的铃声。
野外丛林深暗,长河泛光一片明亮。
远眺禅林之外,佛法宏大以拯救众生苦难。

注释

旋騼:马蹄。
雪岭:雪山。
飞旆:飘扬的旗帜。
香城:香气四溢的城市。
路盘:山路弯曲。
峰回:山峰回转。
云衣:云雾。
涧户:山涧入口。
霞绮:晚霞如锦。
山楹:山梁。
飏刹:佛塔。
虹影:彩虹倒影。
岩悬:瀑布挂在岩石上。
叠溜:层层瀑布。
笼檐网:蜘蛛网。
虚谷:空旷山谷。
台铃:寺庙的铃声。
千丛暗:丛林深暗。
一带明:长河明亮。
禅林:禅寺。
弘拯:宏大拯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登山访寺的景象,充满了对佛法的向往与追求。

"旋騼登雪岭,飞旆驻香城。" 开篇即刻画出一幅雄伟的山岭图,雪岭高耸,飞旆飘扬,香气缭绕,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路盘高下骑,峰回出没旌。" 路途曲折,高低起伏,行者骑乘其上,如同云中漫步,旌旗时隐时现,增添了动态之美。

"云衣缝涧户,霞绮织山楹。" 云雾如衣轻柔覆盖着山谷之口,而霞光则如织锦一般装点着山间的楹柱,这些意象丰富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造环境的和谐统一。

"飏刹移虹影,携风引梵声。" 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宛如天籁之音,与远处虹桥的幻影交织,行者似乎已经融入了自然之中,感受到了佛法的超然境界。

"岫馥炉烟合,岩悬叠溜萦。" 山中的寺庙里,炉火温暖而又神秘,岩石上生长着苔藓,一切皆显得宁静而又深邃。

"空结笼檐网,虚谷响台铃。" 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网罗,山谷间回荡着清脆的铃声,这些都是对寺庙环境细腻描写的体现。

"簇野千丛暗,长河一带明。" 野外丛生之物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神秘而又深邃,而远处的长河则如同一道明亮的边界,划分了自然与人间的界限。

"散望禅林外,方弘拯溺情。" 行者在禅林之外放眼望去,心中对佛法的追求愈发广大和深远,这也是诗歌最终所表达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行者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与追寻,是一首融合了山水田园与佛教文化元素的佳作。

收录诗词(11)

李治(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 字:为善
  • 生卒年: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相关古诗词

长歌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

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

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

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

乘秋逢令节,锡宴欢群情。

俯临秦山川,高会汉公卿。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咏方圆动静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形式: 四言诗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