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草堂图为誓上人作

摩云霄人不复见,高风独为今所羡。

西岭东偏旧草堂,七百年来陵谷变。

有苾刍誓斯受经,草堂彷佛图丹青。

灵隐山前天竺后,飞来小朵莲华层。

草堂住近呼猿洞,怪石嵌空树高耸。

三生台畔秋月凉,九曲亭边春水动。

真观慈云两寂寞,猿声夜向峰头落。

誓也溪翁白足徒,古人已矣今人作。

我昔年曾十三四,挟书晚出中峰寺。

一气走上莲花层,两脚跳梁若奔兕。

于今老大空看图,江城鸱坐胡为乎。

人间草堂何处无,只有西岭如西都。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由明代僧人释宗泐创作,题为《西岭草堂图为誓上人作》。诗中描绘了西岭草堂的壮丽景色与历史变迁,以及对誓上人的赞美之情。

首句“摩云霄人不复见”,以夸张的手法描绘草堂之高,仿佛直入云端,难以见到其顶。接着“高风独为今所羡”一句,表达了草堂在今日仍令人向往的崇高之美。随后,“西岭东偏旧草堂,七百年来陵谷变”两句,点明了草堂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有苾刍誓斯受经,草堂彷佛图丹青”两句,赞美誓上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坚守,将草堂比作丹青画卷,寓意其庄严与神圣。接下来,“灵隐山前天竺后,飞来小朵莲华层”描绘了草堂周围的自然美景,灵隐山与天竺的对比,以及“飞来小朵莲华层”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草堂所在之地的清幽与神秘。

“草堂住近呼猿洞,怪石嵌空树高耸”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草堂周边的自然景观,呼猿洞的神秘与怪石的奇特,以及高耸的树木,共同构成了草堂独特的自然环境。接着,“三生台畔秋月凉,九曲亭边春水动”两句,通过季节变换的景象,展现了草堂四季不同的风貌,秋月的清凉与春水的流动,赋予了草堂以生命与活力。

“真观慈云两寂寞,猿声夜向峰头落”两句,描绘了夜晚草堂的宁静与孤独,以及猿猴的叫声回荡在山峰之间,增添了草堂的神秘与深邃。最后,“誓也溪翁白足徒,古人已矣今人作”两句,表达了对誓上人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

“我昔年曾十三四,挟书晚出中峰寺。一气走上莲花层,两脚跳梁若奔兕”四句,回忆了诗人年轻时探访草堂的经历,表达了对草堂的热爱与向往。然而,“于今老大空看图,江城鸱坐胡为乎”两句,表达了诗人如今只能通过画图回忆往昔,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人间草堂何处无,只有西岭如西都”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草堂独特魅力的赞美,以及对西岭草堂作为精神寄托的认同。整首诗通过对草堂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誓上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456)

释宗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源洞图为洁上人作

泉南佛国天下少,满城香气栴檀绕。

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清源古洞尤绝奇,花酒仙人颜色好。

蜕骨岩连太碧霄,晋代青松三四抱。

高攀南斗不满寻,下视沧溟才一沼。

长年钟磬度寥寥,四月笙歌来扰扰。

青厓不雨飞白泉,紫泽未春生碧草。

鹤鸣洞口月苍苍,猿挂树枝风袅袅。

上方精舍秋叶红,山人不归萝屋老。

不须惆怅看画图,去去长歌海天晓。

形式: 古风

淮之水一首送别

淮之水,向东流,水流只载行人舟。

舟行如飞水如射,一日可到吴江头。

何不载此离情去,掷向天涯不知处。

濠梁有客今白头,望断孤云海天暮。

形式: 古风

和东轩见寄长相思一首

长相思,何终极,有美人兮淮之侧。

攀援桂枝歌小山,盛服峨冠好颜色。

昔年遗我双龙刀,紫锦作襓县素壁。

中夜寒光贯斗牛,但恐屋头飞辟历。

朝朝见物不见人,欲往从之脚无力。

长相思,何终极。

形式: 古风

秋莺歌

千林入秋露气清,林中尚有黄莺声。

似与群蝉争意气,东林飞过西林鸣。

向来春风花满城,柳条拂地如长缨。

绵绵蛮蛮断复续,千人万人侧耳听。

高楼半醉客,阁盏停吹笙。

白马贵公子,挟弹不敢惊。

此时胡为不喜听,奈何节序移人情。

只合深藏缄尔口,亦有妒尔金衣明。

反舌无声良已久,伯劳布谷俱潜形。

秋莺秋莺尔能翩然入幽谷,老翁歌诗送尔便觉心和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