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碧岩亭赠孙尊师

绝境何人识,高亭万象含。

凭轩临树杪,送目极天南。

积霭生泉洞,归云锁石龛。

丹霞披翠巘,白鸟带晴岚。

仙去留虚室,龙归涨碧潭。

幽岩君独爱,玄味我曾耽。

世上愁何限,人间事久谙。

终须脱羁鞅,来此会空谈。

形式: 排律 押[覃]韵

翻译

谁能理解这荒僻之地,高山亭阁包容万物。
倚着窗台,目光直上树梢,眺望遥远的南方天边。
层层雾气在山泉洞穴中生成,归来的云雾笼罩着石窟。
红霞披覆青翠山峰,白鸟飞翔在晴朗的山岚之上。
仙人离去留下空荡的居所,龙归入碧绿的深潭。
你偏爱幽深的岩石,我曾沉醉于其中的玄妙滋味。
世上的忧虑无穷无尽,人间的纷扰我已熟知。
最终要摆脱束缚,来这里共赏空灵的交谈。

注释

何人:谁。
识:理解。
高亭:高山亭阁。
万象:万物。
凭轩:倚着窗台。
树杪:树梢。
积霭:层层雾气。
石龛:石窟。
丹霞:红霞。
翠巘:青翠山峰。
玄味:玄妙的滋味。
耽:沉醉。
愁:忧虑。
谙:熟知。
羁鞅:束缚。
空谈:空灵的交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高雅的自然景观,通过对绝妙境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心灵寄托之所的追求。诗中“绝境何人识”一句,已然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随后“高亭万象含”则展现了这处绝境中的亭台之美,以及它所包含的大自然景观。

“凭轩临树杪,送目极天南”表现了诗人在高亭上眺望远方的情形,通过对视线的延伸,将心灵的飞扬和精神的自在巧妙地融入山水之中。紧接着,“积霭生泉洞,归云锁石龛”则描绘了一幅泉水涌流、云雾缭绕的神秘图景,展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与变化无常。

诗人在“丹霞披翠巘,白鸟带晴岚”中,用丹霞和翠绿的山峦,配以白鸟飞翔的画面,不仅映衬出一派清新脱俗的意境,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与深刻领悟。

接下来的“仙去留虚室,龙归涨碧潭”则是对这处绝境中超凡入圣者遗迹的描绘,以及对其精神世界的遐想。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法修炼、灵魂超脱尘世的向往。

最后,“幽岩君独爱,玄味我曾耽”表明诗人对这类幽静之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厚的理解。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体验。随后的“世上愁何限,人间事久谙”则将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与尘世烦恼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以其深邃的意象、流畅的笔法和超脱的心态,构建了一幅既有高远山水之美,又蕴含哲理思考的艺术画卷。

收录诗词(431)

徐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 字:鼎臣
  • 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
  • 籍贯:广陵(今江苏扬州)
  • 生卒年:916年—991年

相关古诗词

又题白鹭洲江鸥送陈君

白鹭洲边江路斜,轻鸥接翼满平沙。

吾徒来送远行客,停舟为尔长叹息。

酒旗鱼艇两无猜,月影芦花镇相得。

离筵一曲怨复清,满座销魂鸟不惊。

人生不及水禽乐,安用虚名上麟阁。

同心携手今如此,金鼎丹砂何寂寞。

天涯后会眇难期,从此又应添白髭。

愿君不忘分飞处,长保翩翩洁白姿。

形式: 古风

太傅相公以庭梅二篇许舍弟同赋再迂藻思曲有虚称谨依韵奉和庶申感谢

旧眷终无替,流光自足悲。

攀条感花萼,和曲许埙篪。

前会成春梦,何人更己知。

缘情聊借喻,争敢道言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月真歌

扬州胜地多丽人,其间丽者名月真。

月真初年十四五,能弹琵琶善歌舞。

风前弱柳一枝春,花里娇莺百般语。

扬州帝京多名贤,其间贤者殷德川。

德川初秉纶闱笔,职近名高常罕出。

花前月下或游从,一见月真如旧识。

闲庭深院资贤宅,宅门严峻无凡客。

垂帘偶坐唯月真,调弄琵琶郎为拍。

殷郎一旦过江去,镜中懒作孤鸾舞。

朝云暮雨镇相随,石头城下还相遇。

二月三月江南春,满城濛濛起香尘。

隔墙试听歌一曲,乃是资贤宅里人。

绿窗绣幌天将晓,残烛依依香袅袅。

离肠却恨苦多情,软障薰笼空悄悄。

殷郎去冬入翰林,九霄官署转深沉。

人间想望不可见,唯向月真存旧心。

我惭阘茸何为者,长感馀光每相假。

陋巷萧条正掩扉,相携访我衡茅下。

我本山人愚且贞,歌筵饮席常无情。

自从一见月真后,至今赢得颠狂名。

殷郎月真听我语,少壮光阴能几许。

良辰美景数追随,莫教长说相思苦。

形式: 古风

岁暮返金陵留别江宾谷二首(其一)

广莫风多寒气凝,布帆霜雪照愁灯。

从今袛可凭双鲤,问讯相如病茂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