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饶节所作的《答惠海首座五首海乃圆照禅师小师(其四)》中的第四首。诗人以禅宗的智慧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
“瓶钵随缘访古今”,诗人以瓶钵象征行脚僧人的生活器具,随缘而行,访遍古今,寓意着修行者在世间游历,不断探索和领悟佛法的真谛。
“皎如玉树倚寒林”,以玉树比喻禅者的形象,清雅脱俗,独立于严寒的树林之中,象征着禅者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投机不碍多玄辩,寄宿何曾有执心”,这两句表达了禅者在面对世事时,既灵活应变,又不失本心的原则。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独自静思,都保持一颗无执的心,不被外界事物所束缚。
“禅板蒲团人已静,博山沈水观方深”,描绘了禅修的场景,禅板和蒲团是修行的工具,人已进入静定的状态,博山香烟袅袅升起,象征着深入的禅观体验。
“从来大器宜成晚,王国公卿多赏音”,最后两句以比喻的手法,指出真正的成就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如同大器晚成,而王公贵族往往能欣赏到这种深邃的智慧和修为。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诗人对禅学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