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画面,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战乱给士兵生活带来的艰辛与哀伤。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捕捉了胡笳的声音、汉节的归来,以及士兵们在防河上的奋战,这些都渲染出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城上胡笳奏”,胡笳是一种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乐器,常用来军中号令。这里它的奏鸣不仅是战争的信号,更是孤独与哀愁的象征。在这荒凉的边塞之上,胡笳的声音回荡,让人感到一种无尽的寂寞。

“山边汉节归”,汉节可能指的是古代汉族地区的一种时令或节日。这里它的归来,也许是对和平生活的一种渴望,但在战乱中,这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士兵们在防河上奋勇作战,直至远方的大海。他们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而那“金微”可能是指军中用以示威或赏罚的黄金。这两句表达了战争的艰巨和对中央政令的无条件服从。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士兵们因为长期的战争生活而面色枯黑。旌是古代用以标志军队或官职的旗帜,这里它稀疏、不再鲜明,而鸟兽也因战乱而变得稀少。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对自然和士兵生活的破坏。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诗人表达了对于往来边塞巡逻军队的声音的怀念,以及对于曾经被围困的邺城(今河南洛阳)的哀伤。这里的“恨”字流露出诗人对战争深重的怨恨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展现了边塞战事的艰辛与士兵生活的凄凉,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批判。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九)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

云气接昆崙,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