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争与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杀戮的不忍和对乱世的无奈。首句“兵兴欲两旬,三载气初伸”说明战争已经持续很久,社会秩序才开始逐渐得到恢复。
接着,“汝既甘从贼,官非乐杀人”诗人指出有些人甘愿追随叛乱之徒,而作为执掌官职者并非乐于行刑杀人,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暴力的不赞成。
“早知膏白刃,何忍效黄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早已预见到战争带来的血腥和残酷,但对于像黄巾之乱那样的叛乱行为却无法心甘情愿去模仿。
最后,“拙速无奇策,登城悉市民”则描绘了一种无奈的情况,即在没有高明策略的情况下,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如登上城墙将城中的平民一网打尽,这种行为体现了战争中常见的人道灾难。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之害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和平与秩序的渴望,以及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