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行赠净珇上人

东园嘹嘹还剥剥,有鸟晨饥啄霜木。

天寒虫豸得几何,爪觜披猖良为腹。

华堂蝙蝠添毛衣,飞蚊净尽何处归。

海山野鹤亦有饥,饥绝不向人前飞。

形式: 古风

翻译

东园里传来嘈杂的鸟鸣声,有的鸟儿清晨饥饿,在霜冻的树木上啄食。
天气寒冷,小虫们又能剩下多少呢?它们张牙舞爪,只为填饱肚子。
华丽的大厅里,蝙蝠增添着保暖的皮毛;飞蚊消失无踪,它们会飞去哪里呢?
海边山中的野鹤也有饥饿的时候,但它们饿极了也不会在人前飞来觅食。

注释

晨饥:清晨饥饿。
虫豸:泛指小虫子。
披猖:形容张牙舞爪的样子。
华堂:豪华的大厅。
蝙蝠添毛衣:比喻蝙蝠增加保暖的皮毛。
飞蚊:指成群的飞蚊。
海山野鹤:生活在海边山中的鹤。
绝不向人前飞:不会在人面前显露出饥饿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清晨的景象,"东园嘹嘹还剥剥"以拟声词生动地刻画出啄木鸟在寒冷中觅食的声音。诗人观察到鸟儿因天寒而食物稀少,只能在霜冻的树木上寻找,"晨饥啄霜木",形象地展现了它们的困境。接着,诗人通过"天寒虫豸得几何"暗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连小虫都难以存活,而啄木鸟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变得凶猛。

"华堂蝙蝠添毛衣,飞蚊净尽何处归"将视线转向室内,蝙蝠因寒冷而增加保暖的皮毛,而飞蚊则消失不见,可能是因为严寒或被消灭。最后,诗人以"海山野鹤亦有饥,饥绝不向人前飞"收尾,强调即使是高洁如野鹤,在饥饿面前也会选择隐匿,不愿在人前暴露其困顿。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动物行为,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和生存艰辛的感慨,同时也寓含了对净珇上人的同情与敬意。戴表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宋末元初社会背景下人与自然共处的境况。

收录诗词(485)

戴表元(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掩箧

十客九不解,一解值吾仇。

譬如巧蛾眉,同镜见之羞。

结交恨不广,难在相绸缪。

掩箧谢年少,所藏非所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晚秋游中溪四首(其四)

树淡云浓又一坡,招邀处处是行窝。

梯岩危似蚁缘木,架屋高如鹊结窠。

水味野栽茭白瘦,山毛人摘芋红多。

行年四十不称意,更欲客游知奈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雪后况湖歌

君不见明州城中日月湖,萦蓝缭白如画图。

良时乐游古亦有,何人破雪浮官厨。

金猊暖压红氍毹,紫貂醉拂青珊瑚。

麈尾高悬前唾壶,使君霜髯双脸朱。

同时僚客总豪秀,陆池阆苑罗仙儒。

名谈锋凑初不恶,安得玉人歌缕珠。

似闻州民喜公出,终日绕岸狂欢呼。

淫弦浊管何足道,入耳得此成真娱。

城尖数峰大模糊,山郭何路通樵苏。

年年腊前得三白,乐岁仍然多饿夫。

定知新年稍安乐,风流使君江左无。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骑马行答赠吴中张子潜乡贡

君不见天上续弦胶,又不见海外切玉刀。

傍人错愕心自快,痕迹过眼无秋毫。

吴江先生淮海客,长篇大章歌落托。

白袍只作东土音,黑头曾射南宫策。

霜清水落芙蓉开,酒酣独上吴王台。

缄书右望寄飞鸟,乘风忽拟穿蓬莱。

人生相逢不在早,贾生太少颜生老。

兴来亦欲向西游,约君骑马阊门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