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铜青峡望贺兰山绕河套北行

入塞复出塞,黄河如奔马。

捩舵贺兰山,谁是重来者。

一发见中原,惝恍泪盈把。

沙飞万里黄,月出半轮赭。

况闻宁夏乱,战血膏原野。

遗黎对鸣咽,一去吾宁舍。

极目断冰流,鹰边辨庐舍。

行役但悄悄,人烟渐清暇。

野旷驼为城,屋低泥作瓦。

不知春几时,寒日垂垂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从铜青峡出发,远眺贺兰山与黄河的壮丽景色,以及沿途所见的荒凉与战争后的凄凉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战争残酷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首句“入塞复出塞,黄河如奔马”以动态的黄河起笔,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气势磅礴,同时也预示着诗人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接着,“捩舵贺兰山,谁是重来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前方道路的不确定性和对再次返回此地的疑问,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挑战。

“一发见中原,惝恍泪盈把”描绘了诗人远眺中原大地的景象,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苦难的感慨,泪水不禁盈眶。接下来的“沙飞万里黄,月出半轮赭”通过沙尘与月色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荒凉与凄美,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况闻宁夏乱,战血膏原野”直接点明了战争的背景,强调了战争给土地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遗黎对鸣咽,一去吾宁舍”则通过描述难民的哀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受害者深切的同情和无奈。

后半部分“极目断冰流,鹰边辨庐舍”转而描写诗人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尽管荒凉,但仍有一丝生机。通过“行役但悄悄,人烟渐清暇”、“野旷驼为城,屋低泥作瓦”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旅途中的孤独与宁静的观察,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描绘。

最后,“不知春几时,寒日垂垂下”以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迷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战争、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赋得杨柳读书堂得书字五言八韵

杨柳依依处,溪堂画不如。

漫歌金缕曲,还读玉函书。

翠幄莺巢稳,青箱蠹简储。

砚浮花隐约,帷隔影扶疏。

乐拟翁森句,阴宜靖节居。

琅环牙轴叠,掩映彩旗舒。

虚幌和烟捲,柔丝待雨梳。

琳琅珍秘阁,乙览万机馀。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小学堂歌

传闻四境内,私塾尽改良。

入城吞声哭,听我歌学堂。

古祠蔽风雨,门额书皇皇。

中庭有偶像,教室设两厢。

童子颇活泼,鱼贯而雁行。

亦有四五辈,面目渐老苍。

乱发垂过耳,垢腻无完裳。

列坐乃凌乱,争就檐隙光。

讲师入讲席,气静声不扬。

面壁写粉字,古语连篇长。

就中一老儒,口说颇精详。

因授读经课,为讲达孝章。

若者天子孝,若者诸侯王。

群儿互耳语,或但两目张。

朦然又移晷,咳唾如沸汤。

吁嗟十年内,此事讵可商。

我闻东西国,校舍周穷乡。

儿童心理学,何以基富强。

此意难具陈,请君学牧羊。

牧羊得羊性,三百无相妨。

人人有子弟,谁家无爷娘。

蒙养须及时,愿与重较量。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哀自治

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

客从边隅来,为述边隅事。

山城如斗大,四乡可区记。

谁家富田园,谁人识文字。

各予选举权,十召九不至。

山前有博场,欢呼杂老稚。

山后鼓鼕鼕,村农逐邪祟。

共乐太平年,安用多条例。

老儒闭门居,读书已三世。

青唇吹火眠,横陈入沉醉。

语以风俗忧,朦胧嗤以鼻。

幼女十龄馀,出言颇犀利。

谓爷入城去,但可市糕饵。

莫去见官府,莫受官府气。

更莫拜乡邻,乡邻无好意。

此语讵不然,此事那可议。

徬徨复徬徨,咨谋到胥吏。

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

形式: 古风

舫斋感怀

帘捲湘波细,梧桐凉意生。

架存书几卷,地敞屋三楹。

石砌苔痕满,风窗竹影清。

回头问明月,应记主人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