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舟中二首(其一)

小队旌旗西郭头,笋舆缓步看农畴。

十分田有九分辟,今岁人无去岁忧。

贴水新秧头欲起,连云宿麦颔都收。

天怜老子勤民瘼,赐与丰年不待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在西郊的队伍旗帜下,乘坐竹轿缓步欣赏农田。
田地里十分之九已被开垦,今年人们没有去年的忧虑。
靠近水面的新秧苗即将破土而出,连天的麦穗已基本收割完毕。
上天怜悯我等百姓疾苦,赐予我们丰年的丰收无需祈求。

注释

小队:指代队伍。
旌旗:旗帜。
西郭头:西郊。
笋舆:竹轿。
农畴:农田。
十分田:全部田地。
九分辟:九成被开垦。
今岁:今年。
去岁忧:去年的忧虑。
贴水:靠近水面。
新秧头:新生的秧苗。
起:生长。
宿麦:熟麦子。
颔都收:大部分已收割。
天怜:上天怜悯。
老子:对百姓的尊称。
民瘼:百姓的疾苦。
赐与:赐予。
丰年:丰收的年景。
待求:等待祈求。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春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和赞美。开篇“小队旌旗西郭头”,设定了一幅军队巡视田野的画面,以此突出农事的重要性。“笋舆缓步看农畴”则表明了诗人细致观察田间情景,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尊重。

“十分田有九分辟”,形象地描绘出了耕种的勤劳成果,这里的“十分田”暗示着土地被充分利用,而“九分辟”则显示出丰收的景象。紧接着,“今岁人无去岁忧”,表达了人们在丰年中没有饥荒之忧,反映了一种和谐安宁的社会状态。

接下来的“贴水新秧头欲起,连云宿麦颔都收”生动地描绘了春季农作物的成长与秋季果实的丰硕。这里,“新秧头”象征着新的生命力,而“宿麦颔都收”则展示了收获的喜悦。

结尾部分“天怜老子勤民瘼,赐与丰年不待求”,诗人将自然界的恩赐归功于上天,并对勤劳的人们表示赞赏。这里,“天怜老子”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而“赐与丰年不待求”则强调了勤劳与自然恩泽共同造就的美好生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地貌描写和深切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美景,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社会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勤劳人民的赞扬。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宿省

襆被趋省宿,披襟对晚凉。

古心知老树,生意见新篁。

钟鼓鸣将合,蜩蝉咽更长。

静中观物化,谁与共平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寄丁丞相

今年快活好重阳,君相都俞尽主张。

飞语不容轻点污,细书那更极揄扬。

无风无雨稻粱熟,有酒有螯枨橘香。

只待防冬平静了,来春衣锦又还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梅花小吟

难唤林逋伴客游,占春亭畔独夷犹。

一花两蕊意方远,三岛十洲香已浮。

清晓园林霜似练,黄昏栏槛月如钩。

若还说著和羹事,只恐渠侬笑不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喜雨二首(其二)

莫嫌暴涷势如喷,此是家家老饭盆。

雨足蛟龙应得谢,秋登鸡犬亦蒙恩。

频年已喜稼无贼,今岁尤欣禾有孙。

回首江南田谷口,西风飒飒倍消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