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一百首(其五十六)

有问自知无答处,却将柏树当门庭。

摇风摆雨经年久,不似松根有茯苓。

形式: 偈颂 押[青]韵

翻译

有人询问无人能答的问题,
只好把柏树当作自家的门庭。

注释

有问:提问者。
自知:自己知道。
无答处:无法回答的地方。
却:反而。
柏树:常绿乔木,象征坚韧。
当:作为。
门庭:门口或庭院。
摇风摆雨:经历风雨。
经年久:多年时间。
不似:不像。
松根:松树的根部。
茯苓: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菌类,药用价值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颂古一百首》中的第五十六首。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通过对比柏树和松根的形象,寓言般地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有问自知无答处",暗示了一个无人能解答的问题或境况,可能象征着人生的某些困惑或内心的沉思。"却将柏树当门庭",意指人们常常依赖外在的事物或观念作为生活的依托,此处的柏树象征坚韧与长久,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

"摇风摆雨经年久",描述柏树历经风雨的洗礼,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它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暗示了人生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态度。然而,"不似松根有茯苓",诗人进一步指出,虽然柏树坚韧,但松根下生长的茯苓(一种药用菌)才是内在的滋养和智慧,寓意真正的内在修养和智慧比外在的坚韧更为重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内在修养的追求,富有深意。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颂古一百首(其五十五)

世路风波只自知,见人多是不扬眉。

呼灯隔夜书名纸,未审朱门复见谁。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颂古一百首(其五十四)

有佛无佛不得住,三千里外无凭据。

赵州赢得口皮光,却是者僧知落处。

形式: 偈颂 押[御]韵

颂古一百首(其五十三)

始见春花归阆苑,又逢秋叶堕宫墙。

思量世事如翻掌,谁得长生不死方。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颂古一百首(其五十二)

药贴明明说得亲,不知里面伪和真。

谆谆教诫痴儿女,莫把方书误后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