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
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注释

汲(jí)江:从江里打水。
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
活火:有焰之炭火。
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雪乳:一作“茶雨”,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
翻:煮沸时滚动。
脚:茶脚。
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
泻:倒出。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意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未易:不容易。
禁:承受。
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
更:打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汲江煎茶》。诗中通过对煮茶过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闲适与宁静。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挑选和使用活水,以及亲自到江边选取清澈的泉水来煮茶,用以强调水质对泡茶的重要性。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这里通过对器皿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时间流转的感悟。大瓢和小杓是盛装水的容器,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月色中收集江水的画面。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这两句则是对泡茶过程中的细节观察和感受。茶叶在沸腾的热水中释放香气,而远处传来松林间的风声,仿佛是在诉说着什么。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茶的热爱,以及在闲适的氛围中享受茶香与自然之声的乐趣。枯肠指的是久旱无雨,但这里用来形容难以抑制的欲望,而“坐听荒城长短更”则是说坐在废弃的古城中,聆听着远处钟鼓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夜晚显得尤为悠长和深远。

这首诗通过对煮茶过程的描写,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

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

食馀已瓠肥,终不忧鼎俎。

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

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

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

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

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

盗肉亦小疵,鞭箠当贳汝。

再拜谢厚恩,天不遣言语。

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

形式: 古风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