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四)天庆观

兴废不可必,冶城今静祠。

松声闻道路,竹色净轩墀。

江近风云改,亭深草木滋。

孤坟吊遗直,狂闇闵元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兴盛衰败难以预料,现在的冶城静悄悄地供奉着神祠。
松涛声回荡在道路上,翠竹之色使庭院显得洁净清新。
江边风云变换,亭子深处草木繁茂生长。
独自凭吊那孤独的坟墓,怀念那位正直的古人,他就是狂闇闵元规。

注释

兴废:指国家或事物的兴盛和衰败。
冶城:古代城市名,这里指遗址。
静祠:安静的神祠,可能指祭祀古人的地方。
松声:松树的声音,通常象征坚韧和长寿。
道路:街道或道路。
轩墀:庭院或厅堂。
风云改:风云变化,比喻时局或天气的改变。
亭深:深邃的亭子。
孤坟:孤独的坟墓。
遗直:遗留下来的正直品格。
狂闇闵元规:历史人物,名字中包含'狂闇',可能指代某位有故事的古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四)天庆观》中的一节。诗人通过对冶城静祠的描绘,展现了历史兴衰的无常,以及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生机。"冶城今静祠"一句,寓言了古城遗迹的寂静,暗示着人事沧桑。接下来的"松声闻道路,竹色净轩墀",通过松涛竹影,渲染出清幽的氛围,道出了观内的宁静与禅意。

"江近风云改,亭深草木滋",进一步描绘了江景的变化和亭子周围的茂盛植物,显示出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繁衍。最后两句"孤坟吊遗直,狂闇闵元规"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尤其是对那些坚守正直原则的人,如闵元规,他们的精神在孤寂的坟墓中仍然令人感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体现了苏辙深沉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

江水信浩渺,连山巧蔽亏。

端能上崄绝,故自识津涯。

灭没樯竿度,飘摇鹭羽迟。

何人倚舟望,亦爱此峰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一)白鹭亭

白鹭洲前水,奔腾乱马牛。

亭高疑欲动,船去似无忧。

汹涌山方坏,澄清练不收。

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六)此君亭

绿竹不可数,孤亭一倍幽。

色分岩石润,梢出涧松修。

雪节寒方见,春萌旱不抽。

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二)览辉亭

城里最高处,坡陀见一城。

山多来有绪,江远静无声。

歌吹风前度,楼台雨后明。

风光同楚蜀,聊此慰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